這是選擇相處的人的時候,鏈狀效應產生的巨大作用,從另一個側麵看,自己在職場中,也要懂得隱忍,既然自己不希望被別人的消極感染,那麼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表現出自己的失落麵,因為這樣也會讓別人對自己避而遠之。
杜偉強是從一家大型企業被挖到公司的職員。
在這家中小型企業中,杜偉強更是受到了禮遇,同事們很敬重他在大公司的工作經驗,而且,杜偉強的確見識廣博,言談風趣幽默,讓大家很佩服。
隻是後來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讓杜偉強的人氣指數迅速跌落。一次部門征集方案,杜偉強和一個叫溫信青的同事一起遞交了兩個方案。
兩個方案各有千秋,領導便開會討論這兩個方案,經過激烈的爭論,一個星期之後,杜偉強的方案因為投入成本過高而被淘汰,溫信青的方案被決議為通過的方案。
這讓杜偉強非常地尷尬,因為他非常看重結果。他不知道的是,對於大家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杜偉強的方案沒有通過,也不能證明杜偉強的能力不足,相反,杜偉強的才華已經得到展示和關注了。
於是這件事情隻有杜偉強耿耿於懷了,大家原以為他是大公司來的同事,應該有足夠的氣量,但是杜偉強卻認為這件事情讓他很沒有麵子,於是平常和同事閑聊的時候,就經常主動提起這件事情。
而且,在不斷抱怨的同時,他還披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溫信青是大領導的親戚,之所以領導采用溫信青的方案,可能和領導徇私情有一定的關係,因為自己的方案在保證後期公司獲利方麵的準備是做得非常完備的。
說完這些話的時候,杜偉強的心裏非常暢快,他感覺自己的立場很公正,而且,在同事中也會形成一定的號召力,更讓同事們吃驚的是,溫信青居然是大領導的親戚?
畢竟溫信青在工作中很低調,從來沒有擺過架子,平易近人,大家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對杜偉強的評價低了,覺得他不像是拿得起放得下,能夠做大事的人。反而對溫信青產生了好印象,況且,溫信青是大領導的親戚,自然更不好輕易得罪他。
過了沒多久,同事們覺得杜偉強雖然來自大公司,但是心胸、眼界狹小,在利益麵前,杜偉強也沒有一定的胸懷,於是很少有人再去請教杜偉強了。
杜偉強終於發現,他的抱怨將自己完全暴露在同事麵前,以至於原來所擁有的光環和神秘感都被撕破,他的抱怨不但沒有改變局勢,反而把自己推入了被動和可憐的處境。
職場生存,是更現實和智慧的一場表演,一定程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糟糕的形象會在同事麵前暴露自己的無能。請不要抱怨現在的工作有多麼的辛苦,你每天又比別人多做了多少事情。
其實,如果你換一個角度來看,你又比別人收獲了多少的快樂,比別人多學了多少東西,你的能力,也相應比別人多得到了一些鍛煉,你又比別人離成功多邁進了一步!
在辦公室,要注意把情緒封鎖起來,閑聊會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專業形象,因為辦公室畢竟不是你暢所欲言的場所。
相反,如果身處辦公室,能夠維護自己的積極形象,少一些暴躁、憤怒和抱怨,大家會願意靠近你,自己也會有好運氣。你的身邊可能有這樣的同事,平時也不多話,偶爾聊天忽然覺得他生活得已經可以用超然來形容。他喜歡生活中很多有情趣的事情,辦公室裏爾虞我詐對他來說跟小孩子的遊戲一樣,看看就好,從不介入或者放在心上,平時努力工作,節假日享受放鬆的自由,不為名利所累,這才是真正的大隱隱於市、被人追捧的高人。
有什麼事情要主動地解決,和老板交流對你沒有壞處,但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老板還是喜歡有想法的人。
相信自己,塑造一個積極的形象,一定能給自己帶來好運,而且能給別人帶來積極的氛圍。
心靈感悟
如果人們懂得了鏈狀效應的作用,就應該有意識地回避和頹廢、懶惰的人在一起,以免受到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應選擇和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以共同促進和發展。
拆屋效應:不要拒絕看起來很難完成的任務
拆屋效應的由來,與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有關。1927年,魯迅先生作了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文章,其中有段話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因此,這種為了使較小或較少的要求得以滿足而先提出較大或較多要求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就被稱之為“拆屋效應”。
其實不光中國人這樣,這是人類的共性。人們在麵臨不希望發生的事時,會不自覺地啟動兩種心理機製,一種是設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另一種是調整內在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在心理調整進入平衡狀態時,出現了一個新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又正好與內在平衡狀態相近時,就很容易被內化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