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孩子是帶著健全的心理結構來到世間的。孩子的成長要靠後天的構建,在這個構建的過程中教育者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個作用決不能局限於一個“愛”字上。沒有教育意蘊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
詹森效應:教會孩子用平常心對待得失
詹森是一名運動員,他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每次測試成績都很好,但是他一到了賽場上就連連失利,根本發揮不出平時的水平。心理學家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詹森效應是人的一種淺層的心理疾病,就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
詹森效應在學生群體中比較常見。有些名列前茅的學生在大考中屢屢失利,細細想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唯一解釋隻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但最本質的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久而久之,他們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之賽場的特殊性,周圍人群對他的深切厚望,使他背負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患得患失。被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最終很難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某報曾經接到一位學生家長發來的“求救”郵件:我的孩子即將參加高考。想想3年前孩子中考時的情況,我不由得憂心忡忡。3年前,我的孩子在班級乃至學校都是佼佼者,但這個孩子比較內向,心理素質較差,平時成績很好,一到大考成績就一落千丈,中考成績“超低水平”發揮,隻勉強考上了普通中學。孩子沒辦法麵對這個現實,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消沉了許久。現在,3年過去了,我的孩子在這所普通中學表現很好,年年都獲得“三好生”稱號。如果正常發揮,孩子上本科甚至重點都沒問題,但如果改變不了心理素質差的毛病,成績難以預料。我們真擔心,在高考那種更緊張的氣氛中,孩子能否承受得住。真希望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
還有一名學生,連續兩年參加高考,均因在考場上過度緊張而落榜,而按平時的考試成績,他是完全可以進重點院校的。第一次高考,考數學時,有一道題他平時沒見過,因此緊張起來,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神情慌亂,雙眼模糊,看不清試卷,結果以3分之差落榜。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他又走進了高考的考場。但一進考場,他又被籠罩在一種無形的緊張氣氛中,明明會答的題目,甚至平時熟悉的題目都變得陌生起來,結果又以7分之差落榜……
上述兩名考生顯然陷入了“詹森效應”的怪圈,以至於小考“戰果累累”,大考“一敗塗地”。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在這方麵對孩子加以關注。
孩子陷入“詹森怪圈”最主要的原因是對考試期望值過高,而又缺乏自信,隻想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症狀隨之而生。其實隻要對症下藥即可幫孩子改善這種狀況。
放鬆+淡化考試結果+精力集中+積極情緒+肯定的心理暗示,可以解決自信心不足和消除患得患失症狀。
1.放鬆
英國心理專家指出,對孩子們來說,“虛度光陰”也是一種休息和能量儲備的過程,大人對孩子的過多安排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專家呼籲,應該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虛度光陰”,從而使孩子放鬆身心。例如,讓孩子玩一些他們喜歡玩的遊戲,帶他們去遊樂園等等。
2.淡化考試結果
我們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適當地淡化結果,因為考試畢竟有偶然因素在裏麵,隻要孩子有一個努力學習的過程,我們就可以適當地淡化結果。
3.精力集中
培養孩子精力集中,一方麵,家長應以身作則。我們可從小就每天定時給孩子讀書,陪孩子畫畫,跟孩子一起聽錄音故事,甚至做孩子的玩伴,與他做一些智力遊戲,言傳身教地訓練他安靜專心地做一件事,那麼你的孩子也會認真、專注地做事。另一方麵,我們不要輕易打擾孩子。如孩子玩遊戲時全身投入,正是在培養聚精會神的習慣,此時我們切不可任意打擾、幹涉和打斷。
4.積極情緒
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著名心理學家法迪斯說:“在孩子學會語言之前,他們是從感情的氛圍來下結論的:這個世界是一個憂慮、憤怒的地方,還是一個安全、愉快的地方?”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給孩子一種溫暖的感覺,哪怕是無意中流露的一句關懷的、鼓勵的、讚賞的話,也會使孩子從中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無限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