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我們在通過引導孩子角色扮演的同時,讓他們從另一角度審視“小我”,與自己對話、與心靈對話,在主動經曆、自我操作中更深刻、更徹底地進行思想洗禮。同時,孩子們還可以用自己掙來的“工資”來享受消費的過程,從而鍛煉了孩子選擇與判斷的能力。
此外,通過一些需要合作的角色,還可以培養孩子們學會合作、分享與懂得愛、信任和責任的重要,並且逐漸理解並遵守社會行為規則,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們在努力付出的過程中快樂地收獲自信。
心靈感悟
兒童正處在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個性發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對兒童來說,他們所充當的角色往往是其性格塑造的關鍵因素。積極的“角色效應”可以成為激勵他們行為的內在動力,甚至影響到他成長的每個階段。
心理疲勞定律:孩子有時也會“心累”
苗雨是某重點中學的學生,上高一、高二時,她的成績還不錯。自從進入高三後,她總是抱怨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心太“累”,各種測驗、模擬考試不斷,她開始對考試產生緊張、恐懼、抵觸心理,似乎“忍無可忍”,她的學習熱情一落千丈,不願做作業,一提作業就發怵,一看書就犯困,不願翻書本。她開始想方設法逃避考試,後來幹脆連課也不上了,早晨賴在床上不起,摸都不願摸一下書本。麵對父母的責備,她一會兒聲言肯定能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一會兒又說不想考了。
當父母問她為什麼不想學習、討厭考試時,她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是找一些客觀的理由:坐在最後一排,聽不見老師講課;老師留的作業是一天24小時也做不完的;周圍同學太吵了;基礎不好等。父母心裏很不舒服,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苗雨的情況屬於典型的對考試、學習的抵觸而產生的心理疲勞。
心理疲勞,指人長期從事一些單調、機械的工作活動,便隨著機體生理方麵的變化,中樞局部神經細胞由於持續緊張而出現抑製,致使人對工作對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明顯降低,直至產生厭倦情緒。
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腦能夠持續工作多長時間才會感到疲憊,研究的結果令人吃驚:人的大腦持續工作8~12個小時之後,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迅速和有效率。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疲憊呢?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所感到的疲勞,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比如煩悶、懊惱、不受欣賞、無用的感覺,太過匆忙、焦急、憂慮等情緒。
那些情緒上處於良好狀態,沒有什麼壓力感的人,很少感到疲勞。當有人問沃倫·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時,他回答:“我和你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就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比爾·蓋茨也曾說過:“每天清晨當我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他們的話向我們揭示了一點:一個人做喜歡的事,不容易疲勞。
但是對於一般的人來說,長時間做某一件喜歡的事情,也會感到一些厭倦。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學語文,就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上麵,這種做法顯然會導致厭倦疲憊。如果把幾個科目換來換去,腦子就不容易厭倦而麻木,頭腦始終能保持比較活躍的狀態。
是否受到鼓勵也是影響心理疲勞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鼓勵、老師的讚賞,這樣長久下去,孩子便會在情緒上浪費大量能量,從而感到非常疲勞。
一頁書看了N遍還要看,一個背熟的單詞生怕自己忘了再寫100遍……這種典型的強迫症狀出現在許多三好學生身上。這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中有不少是心理障礙的患者,他們往往過度壓抑自己、缺乏自信、心情苦悶、緊張焦慮等。
有一項調查結果乍看上去好像有點奇怪:在老師眼中存在小毛病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都是良好;而一些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為什麼品學兼優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呢?好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老師的印象有較大差別,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人們習慣上認為的好學生是各方麵表現都很優異的學生,但這隻是表象,現代教育觀念已經對這種看法提出質疑。
有一個全校公認的三好學生,在班級任學習委員,成績總是前3名,工作任勞任怨,所有任課老師對她評價都很高,但她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表現有著巨大的“裂縫”。她對自己的老師傾訴,自己是班幹部,在工作中有許多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得裝著愉快地接受,心裏積攢的煩惱太多,又無處發泄,所以隻能壓在心裏,強迫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