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晨媽媽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明智的,她沒有因為孩子闖禍而憤怒,也沒有讓孩子承受闖禍後的“恐懼”,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孩子記住“前車之鑒”。
而現實中很多父母卻做了一個“穿西裝的野人”,每每發現孩子的錯誤,不分青紅皂白,便衝著孩子大喊大叫。事實上,這種方式收效甚微,因為人們的判斷遵循“情緒判斷優先定律”,孩子隻能記住當時的“恐懼”,而忘了對錯誤的判斷與反省。
所謂的“情緒判斷優先定律”,即指情緒會優先於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會首先影響到人的行為。同樣道理,父母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比如在孩子處於不愉快狀態時,他就會將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門外”,這時父母無論說什麼,他都很難接受。但是,如果父母先體諒孩子的感情,寬容和安慰孩子,先處理好他的情緒,使他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下,那麼問題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
有的家長太溺愛孩子,孩子長大了自私任性,甚至毆打家長;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孩子同樣問題多。隻有把愛和要求合二為一,孩子健康發展了,教育才有意義。
心靈感悟
情緒會優先於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往時,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期望定律:期望是一種有效的“指揮”
期望定律,指當我們對某些人或事物寄予積極的期望時,這些所期望的人或事物就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好方向發展;當我們對某些人或事物寄予消極的期望時,這些所期望的人或事物就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壞方向發展。
身為父母,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你是否氣憤地責罵過他“笨蛋”、“傻瓜”?當孩子不聽話淘氣時,你是否生氣地訓斥過他“沒出息”、“沒素質”?當孩子沒有達到你為他製定的目標時,你是否很失望地嘮叨“你什麼時候能給我們爭口氣呢”?如果這些你都做過,那你可要檢討了。其實,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天才,關鍵在於你對他寄予何等的期望。
古希臘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少女。王子對雕塑愛不釋手,每天都以憐愛的目光深切地注視著象牙美女,甚至茶不思飯不想,坐在“她”麵前,呼喚著“她”,夢想著她能夠成為真正的少女。最後,王子的誠心感動了天神,天神使這位象牙少女擁有了真正的生命,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這裏講的僅僅是個神話,卻說明了一個現象:我們的熱切期望,會使被我們期望的人達到我們的要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稱這一現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並在教育實踐中進行了驗證。
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個試驗。
他們從l~6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之後,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並且告訴老師,跟據測驗的結果,名單上列出的學生是班上最優異、最有發展可能的學生。出乎很多教師的意料,名單中的孩子有些確實很優秀,但有些孩子平時表現平平,甚至水平較差。對此,羅森塔爾解釋說:“請注意,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非現在的情況。”鑒於羅森塔爾是這方麵的專家,教師們從內心接受了這份名單。爾後,羅森塔爾又反複叮囑教師不要把名單外傳,隻準教師自己知道,聲稱不這樣的話就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又來到這所學校,並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複試,奇跡出現了:他們提供的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融洽,而且更樂於與別人打交道。
這就是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其實他們提供的名單是隨意挑選的,羅森塔爾根本不了解那些學生,而且也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他撒了一個“權威性的謊言”。
不過,這個謊言成真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羅森塔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權威,人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因此,教師們認為名單上的學生很有發展的潛能,因而寄予了他們更大的期望。雖然教師們始終保守著這張名單的秘密,但在上課時,他們還是忍不住給予這些學生充分的關注,通過眼神、笑容、音調等各種途徑向他們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這些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變得更加自信、自愛、自尊、自強,變得更加幸福和快樂,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奔湧,結果真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成了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