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教育心理學:教子有“心”,自然有“方”(4)(1 / 3)

他為此撰寫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從醫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患病器官因為和病毒作鬥爭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假如有兩隻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隻器官死亡後,另一隻器官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他在給美術學生治病時又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這些搞藝術的學生的視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還是色盲。阿費烈德便覺得這就是病理現象在社會現實中的重複,他把自己的思維觸角延伸到廣泛的層麵。

在對藝術院校教授的調研過程中,結果與他的預測完全相同。一些頗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藝術道路,原來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響,缺陷不是阻止了他們,相反促進了他們走上了藝術道路。

阿費烈德將這種現象稱為“跨欄定律”,即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

40歲得子的一對農民夫婦對兒子非常寵愛,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便愛發脾氣,做事也毛毛糙糙。

兒子上學了,從來也不知道愛惜衣服,回家時不是弄髒了衣服,便是把書包忘在田裏,回家後就隻知道哭鼻子。母親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後,也沒有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鐵鍬,在兒子回家的必經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獨木橋。孩子回家時,走到橋邊,不知所措。田野裏沒有人,隻有風從樹林中吹過,孩子想哭,卻不知道哭給誰聽。沒有後路,孩子隻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橋,他膽戰心驚地走過一座座獨木橋後,學會了認真對待小橋。

回家後,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今天的經曆。母親不理解。父親解釋說:“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當然不會注意腳下,現在路途艱險,他自然會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這是個聰明的父親,他明白孩子如果從小能經曆很多的挫折,那麼他長大後,就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

李澤楷應該說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但是擁有巨富的李嘉誠毫不嬌慣他,從小就讓他接受苦難教育,他用生活的道理教導兒子。

李澤楷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回老師布置的作業他沒有完成,於是沒有交作業。當老師問他,你為什麼不交作業的時候,他驕傲地說:“我為什麼要作業?為什麼要給你做作業?”作為香港最好的聖保羅小學的班主任,他當著同學的麵懲罰了這個調皮的學生。

這讓李澤楷非常難過,仿佛受到了奇恥大辱,連續幾天不願去上學,也不願說話。在他媽媽幾次三番的安慰下,他才說出是因為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批評了他,讓他覺得很沒麵子。

李嘉誠問小澤楷,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他,澤楷很無辜地說:“就因為我沒交作業,他就在全班同學麵前批評我,我不願意去學校了,我怕同學會笑我!”

李嘉誠語重心長地說:“老師批評你,是因為你做錯了,隻要你改正了,老師還會喜歡你,如果你因為老師批評了你幾句,怕同學嘲笑,你就覺得受不了不去上學,同學們更會笑話你!”

小澤楷若有所思地問李嘉誠:“爸爸,那我現在應該怎麼辦?”

李嘉誠沒有回答他的話,帶著李澤楷去看路邊報攤小女孩邊賣報紙邊溫習功課,然後撫著小澤楷的頭,微笑地問:“現在知道怎麼做了嗎?”

小澤楷點點頭:“我應該把作業都做完,然後去跟老師道歉,並保證以後一定按時交作業。以後再碰到困難我知道怎麼解決了,要和困難做朋友,我才會長大!”

我們大家都知道,溫室裏的幼苗不可能茁壯成長,挫折和苦難才是它們最好的“教育”。李澤楷正是在那次事件以後,才開始慢慢地愛上挫折,懂得了隻有麵對挫折才能成長。雖然李澤楷擁有一個香港首富的父親,但他隻是憑著自己的雙手,在短短的十年間,白手起家,自立門戶地直追父親李嘉誠,成為香港第二巨富的“小超人”。

在現實的生活裏,我們總會被各種或大或小的困難或挫折困擾,然而倘若我們隻是把它看做是上帝對我們的一種關愛,又有什麼因此消沉的理由呢?當你覺得手足無措時,想一想跨欄定律,要清楚跨欄定律向我們揭示的內涵:一個人能夠取得多大成就,通常取決於他遇到多大的困難。

心靈感悟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麵前的欄杆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超限效應:物極必反,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