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愛情心理學:悉心經營,用心才能贏得愛(1)(1 / 3)

愛情,這個人類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仿佛是一個人類永遠都無法揭開的迷。說到愛情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種體驗。談到愛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個方麵。要想真正擁有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男女雙方要一點一滴地去經營,要一心一意地去嗬護,這樣才能澆灌出真正美好的愛情之花。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一定要堅信阻力之下的愛情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一部戲劇。故事發生在14世紀意大利的兩個積怨很深、相互爭鬥的家族之間。兩個家族的獨生子羅密歐和獨生女朱麗葉相戀了,他們的愛情受到多方阻撓,但兩個年輕人決心衝破重重障礙,將忠貞的愛情轟轟烈烈地進行到底。雙方的家人越是反對,兩個人的心貼得越緊。我們把這種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會因此而更加牢固的現象成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什麼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關係更緊密呢?心理學上的解釋之一是從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係來說的。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讓被測試者麵臨A與B兩個選擇。在低壓力條件下,一個人告訴被測試者“我們選擇的是A”;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被測試者“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

結果,在低壓力條件下,被測試者實際選擇A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隻有40%的被測試者選擇A。

可見,對於一種選擇,如果選擇是自願的,人們會傾向於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愛程度,而當選擇是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所選擇對象的好感。

因此,在戀愛的過程中,當戀愛雙方被強迫做出某種選擇時,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做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愛程度。從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上看,這是因為人們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不願自己是被人控製的傀儡。一旦別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選擇,並將這種選擇強加於自己時,人們就會感到自主權受到了威脅,從而產生一種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事物,同時更加喜歡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這種心理機製導致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斷上演。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值得我們深思: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的愛情也遭遇外力的時候,我們應該彼此互信,彼此從心底相信對方是愛自己的,我們更要深信——外力越大,我們的感情會越深,隻是為了這一點,我們也不應該輕言放棄。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類似“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例子,然而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選擇堅持,選擇相信對方。

胡楠和吳敏從小青梅竹馬,他們從小學的時候就是同學。高中畢業以後,胡楠到北京上大學,吳敏則在自己的家鄉——廈門上大學。分開的那會兒,他們才發現自己是深深地愛著對方的,隻是這些年在一起上學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罷了。

大學期間,胡楠和吳敏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並且通過書信確立了戀愛關係。兩人還約定,等畢業後,工作一穩定,兩人就結婚。

大學畢業後,胡楠在北京考取了公務員。吳敏則通過學校的“擇優留校”的政策留在學校當了老師。這樣按照兩個人的約定,如果結婚的話,就必須有一個人做出犧牲。在這種情況下,吳敏想放棄留校的機會,到北京和胡楠結婚。然而,吳敏的這一決定立刻遭到了父母的反對。

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吳敏也沒有斷然做出與父母意見相背的決定,隻是覺得時間一長,父母肯定會同意的。就這樣一拖就是三年,三年之中,因為家長的反對,兩個人的感情不僅沒有變淡,反而更愛對方了。

然而,雖然兩個人心裏更愛對方了,但是現實問題終究要解決。吳敏的父母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意見,他們的意見非常堅決,吳敏是他們的獨生女兒,他們不可能讓自己的女兒到北京定居,他們也不想隨女兒到北京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胡楠慢慢地對吳敏有了意見,兩個人的年齡都已經不小了,再拖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了。胡楠希望吳敏當機立斷,但是吳敏不想傷害自己的父母。因為這件事,兩個人鬧了不少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