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幸福心理學:叩開心門,幸福其實並不難(1)(1 / 3)

有人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隻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彙集,而是一種狀態的持續。”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快樂的陽光。也就是說,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眼中,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暢、甜蜜快樂的。

因果定律:任何一種結果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

“因果定律”是由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的,又稱為因果法則,指無論哪一方麵的成功或失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一定因果關係的必然,即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某個理由,每個結果都有特定的原因,這個法則非常深奧且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以致世人將其稱為人類命運的“鐵律”,心理學家將其歸納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因果定律說明的是,發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的結果,必定有一個或多個與其相伴而生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人們每天都生活在因果定律之中。從天體運行、四季輪回,到小河叮咚、大地回春,從花草樹木、魚蝦成群,到紅杏枝頭、山巒疊起……這一切都和因果定律息息相關,也可以說是因果定律運行的結果。

因果定律以最簡單的形式告訴人們,如果生活中你為自己設定了想得到的結果,你就需要追溯前人,看一看那些得到這個結果的人是怎麼做的,並為這個結果不停地努力、付出,如果你能夠做和成功人士同樣多的事情,你獲得的結果也將和他們同樣多,這不是奇跡,而是一個很自然的規律。

拿破侖·希爾曾被邀請到一所大學做演講,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校方付給他100美元的酬勞時,他說此行不虛,因此婉言拒絕了該項報酬。

後來那所大學的校長,將這件事情動情地說給了他的學生,校長說:“我在這所大學待了20年,其間我曾邀請過很多人士給學生們發表演講,但這是我碰到的第一個拒絕接受演講酬金的人,他說他在演講中收獲的東西足以勝過他演講的酬金。事實上,這個拒絕酬金的人是一家大型雜誌的總編,所以,我建議你們去訂閱他的雜誌,因為,他身上的美德以及能力,是你們在書本中學不到的,也是將來踏入社會後必須用到的。”

拿破侖·希爾主編的《希爾的黃金定律》由此獲得了這些學生6萬多美元的訂閱費,並在日後的發展中,獲得這所大學的學生以及他們朋友5萬多美元的訂閱費。

種了就會有收獲,哪怕你當初並沒有期望獲得收成。《人心的貯存》一書中曾說:“人心就像一本存折,隻有打開後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存折都是用一點一滴的善去積累的。”

有的人一生獲得無數次成功,有的人一生連一次成功的滋味都沒品嚐過。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失敗的人抱怨自己的運氣差,甚至將其推脫給客觀條件或外在因素;成功人士在總結經驗時,經常要提到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好運氣,但同時也強調了重要的一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多麼重要的一點,它有力地向人們詮釋了因果定律的關係。

古語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生命運行的必然衍生。隻有辛勤耕耘、矢誌不移的人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地位、名利和成功。知道這個道理後,相信那些失敗的人在抱怨自己運氣差的同時,一定也會總結一下自己曾經的付出是不是應該給自己更多的收獲。

任何一種結果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如果你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樣,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那麼你必定會得到和成功人士同樣的結果,這沒有什麼奇怪,也不是好運光顧你,這隻不過是因果定律發揮了作用。

世上的任何事情都遵循著這樣的道理。隻要你肯花時間,肯犧牲,肯研究,肯付出,自然會聲譽滿豐。例如,如果你想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必須時刻想著賺錢,時刻研究如何賺錢,時刻盡全力為此付出,這樣你的錢包才會鼓鼓。如果你想擁有智慧,你就必須播下追求知識、學會知識、追求真理、運用真理的種子,這樣你的腦中才會蓄滿智慧。

愛默生說:“因與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果早就醞釀在因中,目的存在於手段之前,果實則包含在種子中。大自然的法則是:從事工作,你將擁有權力,但不工作的人,將沒有權力。”所以,你要得到某樣東西,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與該事情相關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這樣你才能從該事情中得到豐厚的回報,付出越多才能收獲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