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克一出生,就與一個本來可以發大財的時代擦肩而過——向西部淘金的運動結束了。而正當他準備上大學時,又迎來了1931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他不得不順從囊中羞澀的現實,輟學去搞房地產。可房地產生意剛有起色,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打起來了。人們都隻顧逃命,哪有心思買房?於是房價急轉直下,克羅克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以後,他到處求職,曾做過急救車司機、鋼琴演奏員和攪拌器推銷員。但似乎一切都不順,不幸幾乎就沒離開過克羅克。
盡管如此,克羅克仍是熱情不減,執著追求,毫不氣餒。1955年,在外麵闖蕩了半輩子的他空手回到了老家。在賣掉了家裏的一份小產業後,克羅克開始做生意。這時,他發現迪克·麥當勞和邁克·麥當勞開辦的汽車餐廳生意十分紅火。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確認這種行業很有發展前途。當時克羅克已經52歲了,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正是準備退休的年齡,可這位門外漢卻決心從頭做起,到這家餐廳打工,學做漢堡包。後來,他毫不猶豫地借債270萬美元買下了麥氏兄弟的餐廳。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麥當勞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以漢堡包為主食的快餐公司,在國內外擁有7萬多家連鎖分店,年銷售額高達近200億美元。克羅克也被譽為“漢堡包王”。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如果你始終熱情高漲,那麼,即使你身處荒涼的沙漠,也會找到與黃沙共舞的快樂;相反,倘若你缺乏對生活的熱情,那麼即使身在綠洲,你也無法感到快樂。因此,從此刻開始,請熱情地生活吧,熱情將帶你找到幸福和快樂。
心靈感悟
人的精神狀態不佳,一切都將處於不佳狀態,但如果總能保持熱情和積極的心態,那麼,人生將無比美好。
酸葡萄效應:可望而不可即時,請學會自我安慰
俗話說:“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意思是挖苦這個吃不著葡萄的人,看著眼饞還不承認,得不到的東西就說人家不好。其實這種心態沒什麼不好的,既然已經得不到了,拍拍屁股、甩甩頭,那才瀟灑呢!既然是吃不到的葡萄,說它是酸的又何妨,也好斷了自己吃不到想吃到的念想,這種酸葡萄的心理,從某個角度來看,是一種好心態的表現,起碼不會因為得不到而去“羨慕忌妒恨”,沒有了這些負麵情緒,人當然也就容易幸福了!
酸葡萄心理的理論來自於一隻高情商的狐狸,《伊索寓言》對這隻狐狸是這樣描寫的。
從前有一隻狐狸,它走了很遠的路已經非常饑餓,於是它到處去尋找可以吃的東西。終於,在經過尋覓之後,它看見了一片果林,果林裏種滿了晶瑩剔透的葡萄。這些葡萄是那麼嬌豔可愛,看得狐狸垂涎欲滴。狐狸心想:“這次終於可以飽餐一頓了!”
可是顯然,狐狸高興得太早了,因為葡萄的架子實在是太高了,它跳來跳去好多次,卻連個葡萄葉都沒有夠到。這讓狐狸非常懊惱,因為它已經筋疲力盡了,眼看到嘴的葡萄卻隻能放棄,這任誰都會心有不甘的。然而,這隻狐狸卻非常會安慰自己,它一邊悻悻地離開果林一邊在嘴裏嘟囔著:“那些葡萄酸死了,還是不吃為妙!”
這則寓言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當工作、學習和交際過程中出現困難和挫折時,人的內心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解脫緊張狀態、恢複心理平衡和穩定的適應性傾向。
正如寓言中的狐狸那樣,得不到葡萄就貶損葡萄,以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功能,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酸葡萄心理效應”。所謂酸葡萄效應,是指當一個人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接受現實。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我們想起中國的另一個著名人物,那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還記得阿Q被打之後是怎麼說的嗎?他說:“兒子打老子,不必計較。”隨後便覺得自己得了便宜,於是又心平氣和了。大家也許會覺得阿Q很傻,但他卻是最容易快樂的人,因為他有屬於自己的“阿Q精神”。
不管是酸葡萄心理還是阿Q精神都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心理學中將這種心態稱之為“酸葡萄效應”,它是人的一種心理的自我防衛機製,是非常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它能夠幫助我們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遇到不可預知的變故時保持一顆平常心,讓原本激動難平的心情得以平複,重歸一種平衡狀態,心理平衡了,心態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