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師傅所說的“隨”是順其自然的意思,就是不強求、不急躁,遇到困難時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種子就好比生活中我們追求的一些具體而美好的東西,例如一份滿意的工作、一大筆金錢,或者是我們心儀的戀人。在追求這些美好事物的時候,我們往往焦躁、惶恐不安,很多人期望工作順手、業績突出,盼望財富多多,祈禱與戀人白頭偕老。但是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意外發生,工作中犯錯被領導批評,股票被套牢,和戀人爭執賭氣……麵對這些時,哭也徒然,與其痛苦地思索,不如以一顆平常心平常看待,一切隨緣。如果每天都被這些事情套牢,哪還有時間享受生活的美好?不如敞開心扉,保持一顆平常心,輕鬆隨性地過自己的生活。智能大師曾說:“菩提本無樹,寧靜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種超脫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無時不樂無事可憂。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簡單,將心態放平穩,不被外界的紛爭幹擾,就擁有了一顆真正平常的心。
生活中我們總會被一些離情別緒所困擾,使我們不能安靜地思考、專注地工作、盡興地遊玩,整日情緒低落、委靡不振……悲歡離合甚至生死離別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經曆,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坦然麵對,繼而笑著投入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則把自己封閉在憂傷的角落,與陽光隔絕。不管怎麼樣,人活著總是會有悲傷。生命宛若點燃的蠟燭,用一時少一時。既然生命苦短,不如坦然麵對。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即使流幹眼淚,傷斷心腸,該散的仍然會散,該走的仍然不會留下。無論舞台多麼絢麗,戲曲多麼動聽,總有落幕的那一刻;無論灰姑娘的舞姿多麼迷人,十二點的鍾聲一響,她還是得穿著破舊的衣裳穿梭在廚房;無論歡聚的一刻多麼熱鬧溫馨,離別的鍾聲總會敲響。曲終人散,不要落寞,無須傷感,收回飄遠的思緒,坦然麵對吧。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是要走,何不順其自然?有人說:“生命是一種緣。”緣分有很多種,能夠相識相知,是一種令
人珍惜、令人難忘的緣。但生命中更多的是人潮中擦肩而過的行人,落雨的屋簷下同時避雨的路人,昏黃的路燈下等候同一路公車的夜歸人,他們也都是有緣人。藍天下兩隻飛鳥,能夠在空中相遇,也是因為有緣。
蘇軾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世上沒有完美,所以不要幻想生活應該多麼圓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遠享受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充滿艱辛。人生的酸甜苦辣任憑我們如何逃避都不能脫身,而且躲避不是辦法,最終還需麵對,不管喜歡的還是厭惡的。
要想從容平和地麵對悲歡離合,最重要的是要養成一顆平常心。心靈的平和、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它讓你在高朋滿座時不會過度激奮,離別時不會過於失落悲傷。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受挫也無須憂傷。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是一樹繁花;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冒出嫩綠的新芽。平靜地麵對生活的跌宕起伏,生活將為你展開一幅更為美好的畫卷。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不至於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困難的打擊之下彷徨失意。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脊梁,隨著溫柔的陽光,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
心靈感悟
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在現代緊張生活的壓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寵辱不驚的自在!
貝勃定律:珍惜多少,才真正擁有多少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曆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衝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貝勃定律來源於著名心理學家貝勃做過的一個實驗。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比右手重。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給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盡量不做畫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
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5毛錢一份的晚報突然漲了5塊錢,那麼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萬的房產也漲了5塊,甚至500塊,你卻會覺得價錢根本沒有變化。在人類的感情中,交往已久的戀人會抱怨對方沒有剛認識時對自己好了;在公共車上,陌生人給你讓座你會非常感激,而親近的人給你讓座你卻感覺理所當然;一些餐館在正式開業前總是先試營業幾天,看顧客的反映情況再作調整……這是因為人們心理都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一旦適應某種定式,就會對此習以為常,要改變這種定式,必須施加比最初更大的刺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