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心靈不能沒有夢(3 / 3)

關於夢的顯意與隱意的關係,與其說顯意是隱意的偽裝,不如說是隱意的代表,是隱意的蛻變和具體的意象。就是說,我們的一個思想在夢中總是蛻變為一種形象。我們的認知發展過程本來是從感覺到思維的。但在夢中正好相反,夢是一種逆向的方式,從思想開始,一直退回到鮮明的感覺。這種一個思想觀念退回到它所由產生的感覺形象的心理現象,叫做回歸作用。由於回歸作用,體現為思想觀念的夢的隱意,在夢中總是以形象的感覺的顯意表現出來。由於這個轉換過程中的象征、偽裝、凝縮、移植、潤飾、審查等作用,我們往往不能直接通過夢的顯意來發現夢的隱意了。所以,我們要借助自由聯想來解析夢。

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借助自由聯想來探究自己的夢。問題是我們的自由聯想雖然源源不斷,但我們並不願意完全承認它們,而是對它們有所批判和選擇。我們這種似乎無意的選擇,幹擾了自由聯想的結果。我們所做的這種批判選擇無意之中已經具有了另外的一個動機,我們在告誡自己:這個想法太令人難堪了,我不能承認更不能告訴別人!於是,我們難於看清夢的真麵目了。如果我們能夠如前麵那位老教師那樣開明而悟性地麵對自己的夢,對自己的自由聯想少一些批判和選擇,也許我們會比較容易地讀懂自己的夢。

夢是睡眠的守護人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翁在電話中曾經訴苦:人老了,愛做夢,為此苦不堪言。心理谘詢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訴說。其實,這主要是自己心理暗示的結果。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夢是大腦皮層活動的一種內容和方式,是暫時神經聯係在無意識狀態下的活躍與改組,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且,研究發現做夢多出現在深睡階段。這意味著做夢正是睡得好的時候。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人人都做夢。一般人睡醒後,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種刺激信息的作用,所以把夢境忘了。有的時候,人直接從夢境中醒來,或者夢境引起的情緒體驗很強烈,對夢境就記憶猶新。因此,即使是常說從來無夢的人,如果注意自我觀察,也會發現經常做夢。

再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看,夢的意義就在於通過欲望的滿足,排除了幹擾睡眠的心理刺激,讓人得以做夢與安睡兩不誤。如果沒有夢,那麼大大小小的欲望就會讓我們無法安睡了。即使我們有時在夢中感到不安和焦慮,也一樣可以讓做夢和睡眠兩不誤。我們在睡眠中會自我安慰說“這不過是個夢”,然後繼續酣睡不醒。因此,如果打個比方,我們可以這樣說,夢是睡眠的守護人,保護我們的睡眠不受到刺激的幹擾。

這個守護人隻有在它感到力量不能單獨抵抗幹擾或其它危險的時候,才不得不喚醒夢者。正如值夜的人本來是保護人的睡眠的,但發現危險嚴重,就不得不叫醒熟睡中的人們了。即使因為夢醒使夜間睡眠中斷好幾次,做夢和睡眠仍然可以和諧共處。這正如我們都知道的,正在哺乳的母親,夜間睡眠欲望的滿足與對嬰兒保持一定注意,二者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就是這樣,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片刻後又可以立即入睡。這就像一個人在睡眠中趕走一隻蒼蠅一樣,是一種基本不影響睡眠的特定的覺醒狀態。所以,我們也不必為夢中醒來而憂慮。

我們從睡夢中醒來,幾乎是不由自主地要解釋自己的夢:為什麼做這樣的夢呢?我們對自己的夢,如果少一些批判和阻抑,就會多一些認識和把握,從而,我們的心靈也就會少一些負擔和壓力,多一些愉悅和健康。

夢是睡眠的守護人,讓我們對夢多一份善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