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讓心靈走出“避難所”(2 / 3)

愁苦雖然又籠罩了陸先生,但我知道訴說本身就是一劑良藥,找到了症結所在,心病也就開始化解。

研究發現,疑病症的病因主要有:①社會心理因素。疑病症患者的生活中通常都遭受過較大的挫折和心理創傷。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工作的變動,朋友的減少,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等,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有一部分病人的病因是醫源性的。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醫生作出診斷不確切,反複令病人作些檢查,造成病人產生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軀體疾病以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②個性心理特征。易感素質也是重要的發病基礎。患者人格特征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孤獨、自憐、自我中心、謹小慎微,通常有較高的憂慮性、懷疑性和敏感性,對身體過分的關注,要求十全十美,過分固執,過分精確,過分堅持。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強迫人格,女性則與癔症性格有關。③心理防衛機製。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疑病症狀是由於個人無法應付困難而產生的退縮行為。患者對健康和疾病的過分關注和煩惱疑慮,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轉移,是逃避矛盾糾紛,逃避現實挫折的一種方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切不順心的事,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歸咎於某種或某幾種“病”。這樣,可以減少心理上的壓力、焦慮、不安、自責,等等,從而麵對麻煩的生活境遇能夠有一份心安理得。可見,疑病症是潛意識裏的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機製作用的結果,是心靈不幸的“避難所”,是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

很明顯,陸先生的症狀正是上麵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嚴謹認真,追求完美的人,事業還沒有成功卻遭遇了婚姻的不幸,內向,文弱,敏感的心靈怎能不尋求庇護?庇護的昀好辦法便是心理壓力的“軀體化”,於是潛意識中開始扮演病人——疑病。母親的去世又加劇了疑病症狀。而且由於消極的心理暗示形成惡性循環。至於所以現在症狀較重,與退居二線有很大關係。工作的變動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於是習慣化地開始扮演病人,疑病心態加重了。

第一步心理治療:認知調節

溝通至此,陸先生表示領悟,並且疑病觀念開始動搖。

“您知道有個森田療法嗎?是日本一個叫森田歫馬的心理學家創立的心理療法。”鑒於陸先生的悟性和興趣,我們就聊起了這個話題,以便認知調節。

森田認為:神經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隻是因為他們存在疑病素質,常把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慌等,誤認為是“病”而焦慮恐懼。注意力越是集中在這些“症狀”上,越想排斥和控製這種感覺,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有疑病素質的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往往在欲求與現實之間,在“理應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間形成矛盾,並力圖解決這些現實無法解決的矛盾,對客觀現實采取強求的態度,促使症狀越來越重。據此,森田提出了治療原理和方法。

一是順其自然。就是一麵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不予抵抗,一麵帶著症狀從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對軀體和心理症狀不加排斥和壓抑。要順其自然必須做到:①要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不安焦慮等今人厭惡的情感。②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③要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④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係,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由於順其自然,對自己的症狀采取接受態度,一方麵不再強化對症狀的主觀感覺,一方麵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使症狀得以減輕直至消除。

二是為所當為。與人相關的事物分為可控製的事物和不可控製的事物。前者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誌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後者是指個人主觀意誌不能控製的事物。森田療法要求以順其自然的態度,不去控製不可控製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製那些可以控製之事,如人的行動。“為所當為”就是指在順其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積極行動,是對順其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要點是:①忍受痛苦,為所當為。盡管症狀痛苦也要接受,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並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②麵對現實,陶冶性情。神經症患者的心理衝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鬥,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采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昀直接的催化劑。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症狀的主觀虛構性。

見陸先生神情專注,我又介紹說:森田自己就從小體弱多病,16歲以後時常頭疼,心跳,疲勞,還有其他神經衰弱症狀,雖多方求醫,但收效甚微,他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擔心。直至他上大學一年級時因病症折磨,學業都難以堅持。考試到來,感覺難以應付,抑鬱氣憤之下,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昀後放棄一切治療,徹夜不眠地拚命學習。結果卻出乎意料——考試成績很好,而且多年纏身的各種症狀竟不治自愈。由此,他悟到以前的“病”都是假想出來的,根本就沒有病。看來,這種切身經曆與森田療法的誕生不無關係。

我們又聯係身邊的生活實際,列舉了正反諸多事例,印證上述森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