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妙聯破命案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禦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間信仰中,包公是陰間的審判官之一。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隻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裏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裏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隻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

點燈登閣各攻書。

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下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裏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裏,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淒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冥思苦想了一陣,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裏。夜深了,他還在研究著那個下聯,一個人在後院裏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下聯正是“……”。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後,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下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後,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這是個下聯,下聯應是‘……’,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後,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劃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醉翁歐陽修妙聯軼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省永豐縣)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持範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熙寧四年(1071年),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官銜退休。次年在潁州去世,享年66歲,諡文忠。歐陽修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具有多方麵的才能,在散文、詩、詞、文學理論以及文學批評等方麵都取得很高成就,尤以散文為妙。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他的《醉翁亭記》形式新穎、語言酣暢、敘事委婉、繪景優美,寓景抒情,流傳千古。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崇儒複古是他的政治主張,也是他修史的指導思想。他意稟承孔子的《春秋》筆法、“褒貶”義例,對《舊五代史》改編重修。並獨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大約於景祐三年(1036年)至皇祐五年(1053年)的十八年間編成此書。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