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始祖孟昶的第一個對聯
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讚,字保元,漢族。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崗),出生於晉陽城(今山西太原西南)。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歲。孟昶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後蜀國勢強盛,將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但是他在位後期,沉湎酒色,不思國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後蜀廣政三十年(964年),都城被宋軍包圍,孟昶投降,次年卒。
(傳說後蜀主孟昶十分少奢侈,連夜壺都用珍寶製成,稱為七寶溺器,後期朝政更是十分腐敗。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的大將王全斌以兩路討伐,包圍了成都府之後,孟昶投降,被押到汴京,趙匡胤愛才,封他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讓他住在朱仙鎮。
又到過年的時候了,身為俘虜的孟昶按照每年的規矩,讓學士寫詞,想放在自己的寢室門外的桃符板上掛著沾些喜氣,這一年也不例外,看到新年貼的門神,他就讓自己的屬下——學士幸寅遜寫詞,幸寅遜寫了好幾副詞,孟昶都不滿意,最後,幹脆自己拿紅絹,在紅絹上書了兩句:
新年納餘慶,嘉年號長春。
掛在門神兩旁,從此,門神配上了對聯,中國也出現了傳說中最早的對聯。)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人們缺乏科學知識,將某些自然災害和生老病死現象,誤認為是神鬼作怪。於是,便在春節時,用傳說可以“驅鬼避邪”的桃木,製成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木條,上麵寫上“滅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話,釘在大門兩旁,這樣的木條,人們把它稱做“桃符”。
到了五代時期,後蜀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春節時,要翰林學士作詩句題寫桃符。他命一個名叫辛寅遜的學士為自己寢室門的桃符題詩,辛寅遜擬出詩句後,孟昶覺得詩句文辭欠佳,很不滿意。於是他便自己拿起筆來,親自寫了一聯詩: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兩句詩,對偶工整,含義明白,而且首尾二字連起來便是“新春”,很適應春節的氣氛。這兩句詩分別寫在兩條桃木板上,一左一右,嵌綴在孟昶的寢室門旁。
孟昶題寫的一聯桃符詩句,被人們公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春聯就由這時候正式誕生了。
公元965年,後蜀國為北宋所滅。孟昶歸降了北宋,被封為秦國公,當年就死去了。但是,他首創的春聯習俗,卻一直在我國流傳下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