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王家聘書、聘禮送到。馬府是張燈結彩鑼鼓振天。合家上下喜氣洋洋。正在此時又有飛報傳來王安石為欽定第四名進士。馬家大院頓時一片歡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詩》曰: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馬、王兩家一日之內竟是雙喜臨門。王安石此時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筆來在紅紙上大書連體喜字家人、丫環紛紛拿去到處張貼。這就是後來中國人在辦婚事時到處張貼大紅雙喜的由來。王安石此時仍覺意由未盡,又寫一對聯:
巧對聯成雙喜歌; 馬燈飛虎結絲羅。
從此王安石是外有歐陽修教誨提攜內有馬小姐賢助輔佐。終於成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內。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與蘇東坡的字聯
有一次,王安石與比自己小十六歲的蘇東坡同行,路過一處房子,見這房子的根基已不牢,有一麵牆也已向東傾斜,王安石眼珠子一轉,打趣蘇東坡道:
此牆東坡斜矣!
王安石一語雙關,明著說牆斜,隱含意思卻又在說蘇東坡不正,蘇東坡聽後大笑,指著那牆說:
是置安石過也!
什麼意思呢,表麵上是說這個東牆斜了的緣故是石頭沒有放置好,隱含意思卻是說王安石沒教好他。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
相傳王安石曾出題三難蘇東坡學士,其第三難是出句求對,共有三句。第一句雲: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因為那年恰好閏了個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確是“兩度春秋”。東坡雖是妙才,但這上聯出得蹺蹊,一時尋對不出。不過後人已代蘇東坡對了出來: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東坡第二句對是:
七裏山塘,行到半塘三裏半。
原來蘇州金閶門外至於虎丘這一段路叫做:山塘,約有七裏之遙,中間有地名半塘。東坡不久前路過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難他,東坡果然被難住了。不過,後人假托乩語,也把此句對了出來,對雲: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潤州(今江蘇鎮江市)古名鐵甕域,臨於大江,其地有金山、銀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當的蘇東坡恰好剛遊覽過,王安石便出了這一題。東坡尋思多時,不能成對,隻得謝罪而去。這第三句至今未見有人對出下聯。
豪放派詞人蘇軾妙聯趣話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美食家,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與《前後赤壁賦》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麵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者認為是蔡京)並稱“宋四家”。
少年蘇東坡改字立誌
蘇東坡小的時候,就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受到父親的影響,博覽群書,擅長吟詩作賦。大人們都誇獎他,他也飄飄然。於是他書寫一幅對聯貼在自家的大門口。這幅對聯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對聯貼出後不久,有一位年老的長者登門向蘇東坡求教。他遞給蘇東坡一本書,要蘇東坡讀給他聽。蘇東坡拿來一看,傻眼了。書中盡是他不認識的字,讀起來根本連不成句子。蘇東坡一時間弄得麵紅耳赤,也是算他聰明乖巧,立刻聯想到自己的對聯誇了大話。立刻向來訪的老者鞠了一躬說:“隻怪小生口出狂言,這其中的字多讀不來,請老先生指教。感謝老先生的教誨。”那位長者點點頭,什麼也沒說就走了。
蘇東坡知錯必改,立刻到書房寫下兩個詞組加在原來的對聯上。這幅對聯就變成了:
發奮識遍天下字
立誌讀盡人間書
巧對考官
蘇東坡乘船出川,赴京趕考,因風急浪大延誤了時辰,主考官自然不準入場應試。蘇東坡訴說了延誤時辰的原因,請求主考官破例。主考官覺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網開一麵,但又覺得不可輕易放過,便出一上聯為難於他:
一葉孤舟,載著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曆盡八顛九簸,可歎十分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