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秀才紛紛指責祝枝山。祝枝山卻哈哈大笑說“我明是善頌善禱,隻怪子建兄和你們讀破了句!”眾人齊聲問道“怎見得讀破句?”枝山說“要讀得通也不難,隻要看我怎麼點斷。”說著,拿起毛筆在句上各加一點,變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傷悲。點完,他向眾人掃了一眼。問道;“諸位仁兄,這兩句對子是不是‘善頌善禱’啊?”徐子建和眾秀才一讀,不由麵麵相視,做聲不得……彈棉花之聯
有一天,祝枝山來到一處江南小鎮,趕上有個大富人家大宴賓客。一打聽,知道主人原是彈棉花起家的,苦心經營10年,才成了鎮上的首富。祝枝山出於好奇,也想進去看看。守門的見他衣著平常,以為是失意的秀才,沒讓他進去。正在這時,從裏麵走出一個儒生。這儒生以前見過祝枝山一麵,慌忙上前打躬作揖,並替主人把他請了進去。滿廳堂的文人學子,鄉裏名流,聽說江南才子祝枝山駕到,都趕忙站起來恭迎,主人更是歡喜不盡。酒過三巡,主人請祝枝山寫一副對聯,準備掛在正堂之中。眾賓客也極力相請,想看看祝枝山寫字,一飽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盤算,即刻寫成一聯:
三尺冰弦彈夜月
一天飛絮舞春風
主人不識字,立刻讓人去裝裱。客人們倒看出來了:對聯說的是彈棉花,三尺冰弦,是彈弓,一天飛絮,是棉花。可他們雖然知道祝枝山是譏笑主人彈棉花起家,誰敢在才子麵前胡言亂語,隻好偷偷一笑,隨它去罷。
被裏的虱子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過一個池塘,塘裏種著荷花。但見綠葉如蓋,魚兒都遊到荷葉下乘涼。
祝枝山見景生情,出了個上聯:
池中荷葉魚兒傘
友人稱讚這對子出得好,形象生動,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對呢?一抬頭,見一戶人家屋簷下有個燕窩,恰好由一網蛛絲擋著入口,立時有了下聯:
梁上蛛絲燕子簾
祝枝山也稱讚友人答對是很合適的。這時,就聽身後響起沙啞的聲音:
被裏棉花虱子巢
他們回頭一看,是個老乞丐,臉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來,乞丐聽到他們對對子,也根據自己的生活對了一個。祝枝山很驚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嗬,不知為什麼落到如此地步。於是,他們倆把身上帶的碎銀子都給了乞丐,表示一點心意。
抬不動五台山
傳說有一次祝枝山碰見了一個叫徐子建的師爺。這位師爺自命不凡,傲氣十足,誇口說沒有能難住他的對子。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對子。祝枝山問:“誰出?誰對?”“當然是你出,我對嘍!”師爺滿不在乎地說。祝枝山微微一笑,說出上聯: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聽:就這個呀,有什麼難的?張口對出:
五台山上五層台
師爺正催促出個新對子時,祝枝山說:“還沒完,我能加字。”“這有什麼?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繼續說: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沒想,就說:
五台山上五層台,台……
他說不下去了,總不能說五個“台”字吧?祝枝山說了句:“‘抬’不動了吧?”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過年時,祝枝山自己寫副春聯貼在門口。不料,還沒等漿糊幹透,就被人悄悄揭走,當作墨寶收藏起來。
無奈,隻得再寫一副,誰知又被人揭走了。俗話說:“二十四,寫大字。”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寫春聯,直到臘月三十,祝枝山家寫了幾副,在自家門口一個字也沒留下。他一賭氣,不寫了,沒春聯也照樣過年。可夫人不答應,說貼桃符是自古傳下的規矩,能驅除穢氣,帶來好運,催他再寫一副。祝枝山思考一會兒,潤筆走腕,又寫副七言對聯,讓兒子攔腰剪斷,先把上半截貼出去。那些“書法真跡收藏者”早盯著這家的動靜,等家人進屋,到門口一看,兩旁貼著: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不但不吉利,還滿紙晦氣,誰也不揭了。初一大早,書法家才把後半截貼出去。人們一看,成了: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這樣一來,誰也不好意思再揭了。
唐伯虎巧聯趣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餘,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佯狂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