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盛巧對四字聯

明代的愛國者楊繼盛,從小勤奮好學,在學館裏上對課時,每次對句,都很巧妙。

有一次,學館裏的老師外出,學生們在教室裏趁機玩起了遊戲,正玩在興頭兒上,不料老師突然回來了,大家慌忙四處躲藏。老師生氣極了,罰他們挨個兒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時,出個對子,誰答上來誰就可以免罰;答不上來繼續跪著。

老師拿學生們剛才的神態出對道:

藏形匿影

別的學生都答不出來,隻見楊繼盛微微一笑,答道:

顯姓揚名

老師滿臉的怒氣一掃而光,趕快讓楊繼盛起來,並讓大家向他學習。

書畫家徐文長對聯氣知府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

明朝時候,杭州有個知府,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當他得知徐文長在杭州賦詩作畫,受到人們的讚賞時,大為不滿,認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轄的地區賣弄筆墨,便派人把徐文長召來,提出要出對聯句,答對不上,就要把徐文長趕出杭州城。徐文長鎮定自若,滿口答應。知府領徐文長到西湖岸邊,指著六和塔,朗誦他出的上聯:

六塔重重,四麵七棱八角;

徐文長聽了,並不開口,隻是揚了揚手。知府認為徐文長對不上,暗自歡喜。他得意忘形地指著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聯:

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

徐文長還是一言不發,隻是指了指錦帶橋,向知府拱拱手,然後,又兩手平攤,向上一舉。

知府見徐文長還不回答,神氣十足地說:“連一句也對不上,還算什麼才子!”立即下令:“趕快把他趕出杭州。”徐文長聽了,哈哈大笑,理直氣壯地說:“休得無禮!下聯早就對好了。”知府怒氣衝衝地說:“你敢無理狡辯,愚弄本府?”

徐文長回答說,你是口出,我是手對。我對第一聯,是揚了揚手,就是說:

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

我對第二聯,指指錦帶橋,拱拱手,兩手平攤,向上一舉,就是說:

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錦照萬國九州。

知府聽了,啞口無言,悻悻而去。

周一敬父子妙聯

周一敬,江西貴溪人,明代大臣,自幼才學出眾。六歲那年的一天,他隨父親趕早進城。

走在途中,東邊漸漸明亮起來,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看到這動人情景,父親詩情激蕩,順口吟出一聯,叫一敬試對下句:“東方日立天開眼;”出句把旭日看成藍天之眼,這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令人耳目一新。

小一敬朝西邊一望,隻見山峰壁立,直插雲天。馬上以山對道:“西嶽山高地出頭。”對句將高山當作大地之頭,六歲小孩能有如此同樣奇特的比喻和想象,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地出頭,好啊!”父親忍耐不住叫起好來。勉勵他說:“孩子,你準能象西嶽那樣出類拔萃!”

顧應璘巧遇神童

湖廣巡撫顧應璘聽說荊州府出了個“江陵神童”,他很愛才,特地前來荊州古城察訪。正是六月天氣,顧應璘等人風塵仆仆地來到江陵縣岑河口附近的東司廟。廟前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如同華蓋,正好乘涼。

廟裏的和尚聽說巡撫大人駕臨廟門,連忙從廟後西瓜地裏,摘了幾個大西瓜,送給巡撫和官差們解渴去暑。忽然,巡撫顧應璘見景生情,隨口念出一副對聯:

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

恰巧,在廟裏教書的老先生前來參見巡撫大人,打斷了巡撫的詩興,下麵一聯對不上來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裝考查說:“請先生與我對出下聯。”可是,這位老先生是個村學究,他想破了腦殼也對不出來,急得滿頭大汗。顧應璘十分掃興,隻好到廟前大樹下乘涼吃西瓜。這時,有個十來歲的學童上前問老先生道:“先生,你為什麼事著急呀?”老先生說:“剛才巡撫大人出了一副對聯,要我對出下聯,我實在對不出來喲!”學童又問:“上聯怎講?”老先生說:“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學童笑道:“此聯好對!”老先生著急問:“怎麼對呀?”學童對答:

南極仙翁拜北鬥,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獲至寶,連忙跑到廟前大樹下,稟道:“撫台大人,我對上了……”“怎麼對法?”“南極仙翁拜北鬥,天大人情。”顧應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絕:“妙哇!真妙……”顧應璘略一沉吟,轉而問道:“此聯是何人所對?”老先生隻好如實回答:“是門下的一個小學童。”顧應璘立即派人把小學生叫來,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學童回答:“張白圭!”張白圭是張居正童年的名字。傳說,張居正誕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張誠夢見一輪明月落到自家的甕缶雲內,接著從甕缶雲內冒出來一隻白色的烏龜。第二天,家中添人進口,就給這個嬰兒取名叫“白圭”,“圭”是“龜”的諧音。巡撫顧應璘喜出望外,原來麵前站著的小學童,就是他要尋找的“江陵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