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對聯趣話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於謙與嶽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舉侵犯邊疆,宦官王振建議英宗親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京師震動。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將於謙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向南遷都避敵,於謙挺身而出,駁斥了各種投降主義的論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持保衛北京,繼續抗敵。九月郕王即帝位,為明景帝。十月,也先挾持英宗破紫荊關威脅京師,於謙分遣諸將列陣九門迎敵,並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弟孛羅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反駁僧人
於謙幼年時,他的頭發梳成雙髻。有一天,在去學堂的路上,有一僧人看到他這副模樣,開口戲道:
牛頭喜得生龍角
於謙隨聲而應:
狗嘴何曾出象牙
僧人看到於謙這樣聰明伶俐,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撫著於謙的頭嗬嗬大笑起來。
於謙巧對考官
於謙14歲時去杭州應試,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謙,與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點名,當點到於謙時,於謙躬身站起來卻不答應,主考官問他為何不答應?於謙說:“我與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應。”主考官看到這個小學童聰明可愛,又懂禮貌,便想試試他的才學,便出了一句上聯:
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虞知府一連道出了五個“無忌”。何無忌是晉朝大臣,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唐朝功臣。後兩個“無忌”是說,這三個人都同名,他們沒有忌諱,你又何必忌諱呢?於謙一聽,解除了顧慮,從容地對主考說:“我給您對個下聯吧!”主考說:“好嗬!”於謙對道:
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於謙的回對,也相應地用了五個“相如”。前三個分別是:漢初東陽武鄉侯張相如,戰國時“完璧歸趙”的名相藺相如,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後兩個“相如”是說,這三個人名字都一樣,但實際上各有高下,水平並不是都一樣。於謙的對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麵前的謙虛有禮,又暗示了自己將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抱負。
攀柱子
有一次,於謙身穿紅衣裳騎馬過橋,與太守相遇,太守戲出一聯道:
紅孩兒騎馬過橋,
於謙隨口應道:
赤帝子斬蛇當道。
太守大為驚異。於謙被選為“博士弟子員”後,一天眾博士弟子員隨巡按三司遊西湖南山淨慈寺,一位好顯示自己的人指著大雄寶殿裏的佛像說:
三尊大佛,坐獅,坐像,坐蓮花,
並問誰能對出下聯。有人說,就令小秀才來對,於謙提高嗓音應聲對道:
一芥書生,攀龍,攀鳳,攀柱子。
眾人聽了,同聲稱讚:“對的妙!對的妙!”
徐廣文聯句驅睡意
明代時,書生徐廣文勤奮好學,機敏過人。一天晚上,他和一位名叫唐萬陽的書友在燈下夜讀時,更深神倦,不覺捧書睡去。唐萬陽把徐廣文喚醒,為了提起他的精神,便給他出了一個上聯,讓他答對:“眼皮墮地,難觀孔子之書;”
徐廣文被他喚醒,尚睡意惺忪,聽了這個善意的諷刺句,已清醒了許多。他略作思索,對了一個自我解嘲的下聯:“哈欠連天,要做周公之夢。”
對句工巧,兩人不禁哈哈大笑一陣,睡意全被趕跑了,又繼續伏案攻讀。
明代抗清名將熊廷弼巧書挽聯
熊廷弼(1569-1625)明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楚黨。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
明代抗清名將熊廷弼,是很有學識的人。因為他少年時學過木匠,人稱“小木匠”。這“小木匠”從小刻苦讀書,聰慧過人,特別善於對對子。據說,書院山長(即主講老師)的嶽父去世時,這位山長想寫一副挽聯表示哀悼。可是當他寫出上聯以後,下聯怎麼也寫不出來了。他的上聯是:
淚滴江漢流滄海
在一旁觀看的小學生熊廷弼上前對出了下聯:
嗟歎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聽,都感到很驚奇,上聯都是三點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對的卻是七個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連貫,也很形象:因為哭喊,把喉嚨都哭啞了,這是多麼悲傷呀!有人還說,這下聯對的比上聯還形象,還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