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客棧時,正值天降大雨,店內範老先生見蒲鬆齡進門,就張口出聯:“大雨擋行人,誰做相公之主?”蒲鬆齡放下雨傘,抱拳作揖:“蒼天欲留客,君為在下的東。”範老先生微笑點頭,遂擺下酒席,給蒲鬆齡接風。
蒲鬆齡喝酒是海量,從申末喝到戌初,居然不顯醉意。這時,恰好範的表弟從重慶來訪表兄,範即出對:“表弟非表兄表子;”蒲鬆齡抹抹嘴:“丈人是丈母丈夫。”範文程緊續一聯:“千裏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蒲鬆齡緊斟一杯接上:“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雙方一遞一對之間,外麵傳來了三聲梆子響,範文程想提前告辭:“聽譙樓,叮咚已到三更三點;”蒲鬆齡酒興正濃,高舉酒杯:“猜幾碼,咕唧正好一口一杯。”散席後,店小二用燈籠送蒲鬆齡回房歇息,範見燈籠光線暗,立撰一聯:“舊紙黑燈籠,火星照明;”蒲鬆齡打個飽嗝,手指範文程頭上的道冠:“白頭烏道冠,太歲當前。”範文程啞口無言,隻好互道晚安。
第二天一早,蒲鬆齡向範文程辭別,範文程取出紋銀十兩仍不甘心,又吟一聯:“搜盡床頭,隻剩紋銀十兩;”蒲鬆齡心中暢快,索性嘲謔一句:“看清戥子,隻怕還差三分。”範文程把銀子丟給蒲鬆齡,兩手一揮:“如此惡客,快去快去;”蒲鬆齡雙拳一抱:“這樣賢東,再來再來。”
蒲鬆齡高高興興地打道回府,哪曾想,範文程卻向順治帝告他“恃才疏狂”,理由就是那“大邦大國大明君”,順治帝本想把蒲鬆齡下獄,礙於聯對之間,口說無憑,便口出聖旨:“永不錄用”。可惜蒲鬆齡蒙在鼓裏,被稀裏糊塗地壓製了一生。
如此“文正”
清代,有一個老奸巨滑的大官僚,叫曹振鏞,他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之道,博得皇帝寵信,官運亨通,當了從乾隆到道光的三朝元老,一直爬到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高位,列為功臣,顯赫一時。他死後,諡號“文正”。
當時有人寫了一副對聯,巧妙地把“文正”嵌入聯內,嘲笑奚落這位赫赫有名的“文正公”:
焉用文,閱試卷偏旁必黜,是以謂之文;
奚其正,收炭敬細大不捐,則不得其正。
一個既不文又不正,隻求皇帝歡心,不管吏風腐朽,隻爭自己利祿,不管群眾死活的老官僚,卻博得了個“文正”的美諡,怎能不受到天下人的笑罵和譴責呢?
詩文大家吳鼒“不貪”聯
清朝有一位鎮江知府,到任後,把官廳修建得煥然一新,大宴賓客,並請當時的詩文大家吳鼒(zī資)撰題楹聯,吳鼒不假思索,立即拈筆直書上聯:
山色壯金銀,惟以不貪為寶;
從字麵上看,是把鎮江的名勝金山銀山組織到句子裏,實際的含義則為:此處雖是個富庶多產的肥美之地,但來此做官的,可千萬別起貪心。寓意很深,可惜他信筆寫出上聯後,一時卻對不出下聯。當時,旁側有位姓郭的士子脫口對出:
江流環鐵石,居然眾誌成城。
鐵石,是指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鎮江所築的鐵翁城。從字麵上看,也是組織了鎮江的古跡為句,但卻包含了這樣的意思:你可要認識到老百姓團結起來的力量!這樣,整副對聯就不僅是勸戒,也是一種有力的警告了。
王應遇吟賦新月對
王應遇,廣東東莞市太平鎮人。嘉慶、道光年間進士。從小喜歡吟詩對句,在鄉裏是出名的小秀才。一日夜,他望空中一彎新月,周圍一片散花雲。即刻口裏念出一副對聯來:
娥眉月照娥眉豆;雞爪雲遮雞爪蘭。
“娥眉“雞爪”都是象形詞,同時修飾天上物與地上物,可謂巧思。
英國女王與光緒的對聯
王鳴盛梨園對化糾葛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鳴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裏貧窮,他特別用功地學習,在少年時就很能寫詩作對,顯示出他的才氣。在他的家鄉,因為一些水利灌溉方麵的問題,本村和鄰村經常鬧糾紛,以至打架,後來,請來了一些有名的文人來進行調解。經過了一番工作以後,兩村人決定唱一台戲,一塊兒熱熱鬧鬧地了結這場祖輩留傳下來的糾紛。
開戲的那天,各村的頭麵人物都到了戲台前。有人提議說,應該寫副對聯,掛在戲台兩側,大家都很讚同。於是,就把在場的老學究王汝翰推出來執筆寫,王揮筆寫道:
化幹戈,為玉帛,言歸於好
王汝翰寫完上聯,正想怎樣寫下聯,忽然看見了本村裏的小鳴盛,他覺得應該讓王鳴盛顯示一下才華,於是,他就叫這位少年來答下聯。王鳴盛接過筆,寫下了下聯:
假梨園,排憂非,冰釋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