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他的部將李文彩,原先是個剃頭的,舉義之前,他在廣西省的貴縣開了一個剃頭鋪,作為交結地方豪傑的聯絡點,宣傳革命,組織起義。太平天國早期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曾為這個剃頭鋪擬過一副對聯:
磨礪以須,天下有頭皆可剃;
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閑看。
這副對聯,和一般的剃頭鋪對聯完全不同,它表達了太平天國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和偉大抱負,但石達開見了,覺得不夠鮮明,上下兩聯都有些頭重腳輕,語勢太平。於是把這副對聯改為: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有幾;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他借題賦誌,抒發革命豪情,把上下兩聯都改用激問的語氣,鮮明地表現了革命者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康有為挽袁崇煥
進了北京龍潭湖公園北門,往西走十幾步,便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的祠堂,祠址很高。門首刻康有為所寫“袁督師廟”橫額,兩側有他撰寫的一幅對聯:
其身世係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居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袁崇煥(一五八四至一六三零年),字元素,廣東東莞縣人。他在明末督師薊遼。在抵禦清軍入犯上,曾經立過大功。人們都稱他為袁督師。崇禎二年,清軍打到北京,督師入援,列陣於廣渠門外,以相差十三倍的兵力,背城血戰。清軍因無法對付,便設下反間計,故意泄露給明廷,說袁督師私通清軍。多疑的崇禎弟信以為真,這樣,忠心為國的英雄終於在崇禎三年的八月十六日,被殺於北京。
袁督師的祠堂和墓,與細子湖畔的嶽飛廟和嶽飛墓南北輝映,同樣是我們民族正氣的象征。
梁啟超對聯趣話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陶潛與昭伯
有一次,梁啟超按照老師的安排,做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交給老師看後,老師很滿意,接著出了一個聯句讓梁啟超對:
東籬客賞陶潛菊
梁啟超聽了,知道這句聯句是由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句子演變而成的,原詩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想,老師以“東”字為首,我為什麼不以“南”字來對?他想了想,也采取了“用典”的手法答道:
南國人思召伯棠
召伯棠當地人叫召棠,是一種樹。相傳,周朝有個人叫召伯,他在朝廷裏當官,這人很清正開明,從不做侵害百姓的事,他到南方巡視時,對老百姓們都很關心。他曾經在一棵甘棠樹下休息,百姓們都很尊敬這位官員,就互相告誡,不要砍傷這棵樹,並稱這棵樹為“召棠樹”,以表達敬仰紀念的心情。梁啟超的下聯,運用了這個典故,正巧與上聯配合,對得很巧妙。
堂前懸鏡
梁啟超是我國著名的學者。10歲那年,跟隨他的父親到城裏去考試,在父親的好朋友李兆鏡家裏借住下來。一天早上,梁啟超在院裏正玩呢,他看見盛開的桃花鮮豔奪目,便順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著桃花欣賞,正巧父親和李兆鏡這時走過來,他怕受到責備,趕忙把桃花藏在袖子裏,但還是讓父親看到了,父親便出了一聯讓他對,如果對不出就要受罰。他父親的出聯是:
袖裏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啟超聽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說: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父親和李兆鏡聽了,又是驚奇又是高興,這個孩子反應這麼靈敏,從小看大,將來一定是個很有才氣的人。果然,梁啟超後來就成了非常有名氣的人了。
妙手添壽聯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得意學生,才華過人。康有為50歲生日那天,梁啟超聯絡一批人給老師祝壽。
康有為住所大廳裏掛滿了京城各界人士贈送的壽聯。其中有這樣一幅寫道:
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有”和“為”,恰好是康有為的名字。但顯然是反對康有為的人故意對康有為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