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聯是親眼所見,下聯則是隨意聯想,其中的龍與虎,是從前麵的浪與山引申想象出來的。聽見學生對出這麼好的下聯,當老師的,有誰不感到欣慰呢?

聲討袁世凱

袁世凱稱帝時,有人作對聯抗議他的竊國: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

餘遊道上,不堪回首,問前途。

從字麵上看,上聯“園”字從囗從袁,“國”字從囗從或,要求把“袁”從囗中拖出,加入“或”,還我“國”:下聯“道”字從辶從首,“途”字從辶從餘,“餘”字遊於“道”上,就把“首”字擠走了,變成了“途”。從意義上看,要求有人進入園中把賣國賊袁世凱拖出來,還我國家;竊國大盜當權我憂心如焚,遊於道上,不堪回首,問祖國的前途命運如何。

這副對聯運用析字法,語意雙關,構思是極為巧妙的,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忱。

竊國大盜袁世凱稱帝不成,在全國人民的討伐和反對聲中一命嗚呼,在眾多的挽聯中有一副對聯是:“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古。”字數都不一樣。

眾人疑惑不解,有一人議論道:“千古”對“萬歲”還可以,“袁世凱”怎麼對得住“民國”呢?對不住,對不住!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無不稱讚這副對聯寫得妙。

泰山平頂孔子崖聯

孔子崖在泰山平頂峰,又稱孔子岩。相傳孔子登泰山時曾站在這裏發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崖上有刻石:“孔子小天下處”。又有徐子幹撰寫的一副對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為(對孔子的德才)愈望愈覺得高,越鑽研越覺得深。語上,意為中人以上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

韓信祠聯

漢朝大將軍韓信墓前的祠有副對聯: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這副對聯僅十個字,但由於用典準確,所以概括了韓信一生經曆的重大事件。秦朝末年農民大起義,韓信初在項羽部下從軍,但沒有受到重用,後又投劉邦,仍未得到重用。韓信一氣之下,憤然出走,被蕭何連夜追回,好言撫慰,並向劉邦極力保舉,拜為大將。韓信果然是個將才,屢建功業,被封為淮陰侯。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韓信知道後便與夏陰侯陳豨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誘他到長樂宮中,被呂後斬首。所以後人說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便是上聯“生死一知己”的注腳。下聯指的是,韓信投軍之前,因家貧食不果腹,差點餓死,幸得一洗衣婦人把他接到家中吃住了十多天,才保住性命。韓信謀反被捕後,被呂後所殺,存亡都在兩個婦人手中,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含義。

劉備寢殿聯

成都武侯祠劉備寢殿上,有一副耐人尋味的對聯。聯語是: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這副對聯,工整自然,構思巧妙。上聯說,劉備的墳墓還巍然存在,而在那漳河邊上的荒涼的銅雀台旁,哪裏還能找到曹操的假墳啊!?據史載:曹操死於公元220年,葬鄴城高陵(在今河北臨漳縣境內)並未設假墳。到了元代初年,楊奐著《山陵雜記》說,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七十二疑塚於漳河之上。後經《三國演義》的渲染,“七十二疑塚”之說,廣為流傳,故對聯作者,依據傳說揚劉抑曹,反映了封建文人的正統觀念。下聯感慨地說,往事越千年,三國鼎立的局麵,而今安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漫步在設置著各種石刻的古陵道上,不禁浮想聯翩。遙想劉備當年登基稱尊的盛況:鍾鼓齊鳴、禮儀莊嚴,絲竹管弦,何等排場!

黑張飛的墓聯

閬中縣城西的著名古跡張飛墓,建於一千七百多年前。據史籍記載:“劉備定益州後,以飛為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公元221年,先主伐吳,飛率萬人自閬中會江州(今重慶)。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疆殺飛,持其首奔孫權,後權歸首求和,頭葬雲陽,身葬閬中”。張飛墓由墓亭、墓塚兩部分組成。墓亭在墓頭上,亭的兩邊掛著一副對聯:

隨皇叔馳騁疆場斷頭,永懷三結義;

守巴西執政謹嚴巴人,抔土埋忠骨。

亭內是一穹廬形的石條拱穴,高、寬各約五米,其間端坐一尊二米多高的張飛塑像,塑像兩邊陳列著鐵矛、蛇矛和鐵鐧各一支,相傳這是張飛使用過的武器。墓高約六米,墓亭高聳其間,四角翹雲,翼然欲飛。

諸葛殿的墓聯

成都武侯祠諸葛殿的大門懸掛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