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與老子

從前,有個很狂傲的秀才,學識雖不多,但偏愛顯示自己,人們都叫他狂秀才。有一天,狂秀才出門,來到了一所學堂前,他看見一群學童興趣十足地在交談什麼,他就想讓這個學館裏的老師出來,和他比試比試才學。於是,他大大咧咧地往大門口一站,大聲說道:

稻粱菽麥黍稷,這些雜種,哪個是先生

那一群學童聽了秀才的聯句,都愣住了,不知道如何應對,秀才可得意了。這時,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學童站起來,站在狂秀才麵前,把小胸脯一挺,伸出大拇指,很神氣地對道:

詩書易禮春秋,許多正經,何必問老子

狂秀才聽了,羞得臉都紅了,在一大群學童的哄笑中,趕快溜之乎也。

解解解解元之渴

有個姓解的人,中了鄉試第一名,成了“解元”。這天,他從外麵回家,連聲叫渴。侍女趕忙提壺沏茶。正好有一位朋友在坐,隨口說了一句:

一杯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解元一聽,放下茶杯,連說“妙句!妙句!”一個“解”字,根據字音不同,竟連用四個。前兩個是動詞,讀jiě;後兩個都是組在名詞之內,讀xiè。解元把此句寫在紙上,到處征對,沒有一個人能對上。後來,有個樂師來到城裏,巧的是他姓樂,連起來被稱為“樂樂師”。一天,樂師在外麵生了點氣,回家來悶悶不樂,妻子卻在一旁彈琴。樂師責備她說:“我心裏不痛快,你還有心思彈琴?”妻子笑著說道:

半支雅曲,樂樂樂樂師之心

樂師理解妻子的一番好意,猛然間想到,這句話,不正好能對上城裏傳說的那副“絕對”嗎?他一臉愁雲頓時消散,馬上跑出去告訴朋友……虞美人草與使君子花。

清朝時候,江蘇鎮江的金山寺裏有個小和尚,他對對聯很有研究,對對子挺有水平,在附近一帶是出了名的。知府大人聽了,就把小和尚請了來,打算試一試他的學問。知府便給小和尚出了個上聯:

使君子花,朝白、午紅、暮紫

“使君子”,是一種中草藥,夏天開花,花瓣兒起初是白色的,慢慢地變了顏色。上聯是說,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變成紅的,晚上就變成紫的了。小和尚一聽,馬上就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綠,秋黃

“虞美人”,又叫“麗春花”,是一種很好看的草花。下聯是說,虞美人這種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變綠,到了秋天,就變成黃的了。知府說了一種花,一天裏頭的早、中、晚,顏色有三次變化,小和尚對的也是一種花,一年裏頭春、夏、秋季,顏色三變。這裏,對句不但對得好,而且說明這兩位對植物學還挺有研究。瞧他們觀察得多仔細呀。

如此愛民如子

有一個縣太爺,既貪婪,又殘酷,老百姓背地裏沒有一個不罵他的。這年除夕,他寫了一副春聯,貼在自家門上:

愛民若子

執法如山

過路人看了,都小聲罵他:“什麼‘子’,還不是要銀子?”“就仗著他有靠山。”一個讀書人聽見大家議論,回家續了兩行字,連夜貼在縣官的門上。第二天早上,人們一看,對聯變成——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為其山乎

所續的字,正是對“愛民若子、執法如山”所加的注腳。

考糊秀才

清朝時,有一群學生從鷂子湖乘船,到黃州(現湖北黃岡)趕考。一江綠水,兩岸青山,如屏似畫,令人目不暇接,心情舒暢。陪他們去考試的私塾老師,出了個對題,考考學生們的才智:

兩岸青山夾綠水

按說,這對子並不難,可學生們一時不知該怎麼對,好半天,也沒人吭氣;越是沒人對,到後來就越沒人敢對了。搖櫓的老船夫,看他們一個個灰心喪氣的癡呆相,覺得十分好笑,脫口說道:

一船黑炭下黃州

學生們一聽,把我們比做“燒焦烤糊”了的木頭疙瘩,心裏生氣,可又沒法發作,誰讓自己對不出來呢!

懼內與懼考

有一個縣官,可以與上司慷慨陳詞,表明自己的意見;可以高坐縣衙大堂,主持處理一縣大事;可以明理斷案,哪怕最棘手、最纏人的案子……但有一樣令人不解的事,就是回家怕老婆。縣官有個好朋友,是個生員,考了好多年就是考不中。人們都當了縣官,他還在“生員”這兒原地踏步。於是,他就怕考試,甚至一聽“考試”二字身上就發抖。這天,兩個人閑聊,在一起比誰的膽子大。縣官說:

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老婆也不怕

生員說:

殺何妨,剮何妨,就是考試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