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S·H·梅因在1816年首次提出了“社區”的理念,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從社會理論研究的角度首次提出“社區”的概念。之後,社區建設和發展就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社會學研究的熱點。現在,更是成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水平的重要參數。
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區建設與發展無論是實際的操作還是理論的研究起步都較晚,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逐步開展起來。在建國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由於各種原因,社區建設又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與此相對應地社區研究也就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幾乎是個空白。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確立改革開放的方針以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進入了全新的曆史時期,從而為社區建設及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社區建設及研究才得以恢複並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質量的過程。
作為21世紀中國實施邁向現代化的重大措施之一,中國政府已將“城市化戰略”列入了國家發展規劃。未來20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戰略機遇期,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加強,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城市快速擴展和城市促進現代化的進程也將保持強勁的勢頭。在此背景之下,大力推進社區建設也就成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成為麵向新世紀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城市社區建設作為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成為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由於中國的社區建設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還處於探索的階段,因此,對社區,特別是對城市社區建設的實踐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對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及時進行思考和創造無疑是必要的。
蘇州市在城市社區建設過程中,堅持以又快又好發展為主題,以富民強市和構建“和諧蘇州”為目標,建立健全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下移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形成了以市為主導、區為重點、街道為基礎、社區為配合的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體製。
蘇州市堅持用先進的理念和手段全麵推進城市管理現代化,以發展社區為龍頭,基本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區服務體係和框架,科學合理地調整社區組織,初步形成了新穎的社區管理模式,並且把社區製度建設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在城市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促進了城市的有序發展。正因如此,對其進行比較深入的剖析,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書既是對中國過去一個時期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的經驗分析和概括,也是對城市社區建設和發展的理性的反思與探索,它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自己近五年的思考而最終完成的。由於水平的限製,必然會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許多方麵如果進行更加全麵地了解、更加細致地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效果會更好。這也是自己感到非常遺憾的。當然,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自己也經曆了喜怒哀樂,體會到了酸甜苦辣,付出了心血與汗水,我真心地希冀通過這種努力,能夠對我國的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能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也真心地希冀讀過本書的專家、學者能提出真知灼見,以便今後在修訂時將遺憾降至最低。
最後,由衷地感謝對本書形成產生影響的各位前輩與專家學者,正是站在了你們的肩上我才看到了大海的美麗。
作者
2010年9月18日於蘇州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