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9年,按彙率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在全球百姓幸福指數提名中,中國卻排在了第二十位。由於社會階層利益的分化、思想觀念的差異以及製度方麵的因素,特別是社會階層利益關係的失衡,導致我國消費開支對GDP的貢獻率一直呈下降趨勢,而內需和消費的不振又直接造成我國過分依賴外部市場,降低了我國的經濟安全性和長遠發展的潛力,隨之出現了許多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社會隱患。我國目前正處於人均國民收入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時期。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時期,也就進入了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黃金發展期”意味著整個國家及社會處於的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繁榮盛世,對社會起著鞏固、加強和發展作用;而“矛盾凸顯期”則意味著社會問題的疊加,對社會起著削弱、腐蝕甚至顛覆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新舊體製並存、曆史遺留問題和新產生的問題交織在一起,綜合國力競爭的壓力和挑戰以及對外開放帶來的風險加大,導致許多社會矛盾出現。其中,社會利益失衡可以說是最嚴重的隱患。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利益問題不僅是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前提和動力因素。人的利益首先起源於人的需要,需要是人們對於所需對象的欲求。任何一個社會首先必須滿足人的需要。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曆程昭示我們: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如果舉措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應對失誤,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追求的合理化使得經濟利益、物質利益成為人們活動的主要驅動力,社會利益矛盾在經濟領域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並日益成為中心問題。一部分人的相對富有,也就意味著另一部分人的相對貧窮,一部分人的地位上升,也就意味著另一部分人地位的下降。對此,盡管政府作了巨大的努力加以控製,但是客觀地說,收效並不明顯。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指出中國已經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國家行列。過大的貧富差距會讓低收入人群產生不平衡心理,加之我國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以及社會保障體係的發展還相對滯後,因而極易引發矛盾,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種差異呈現在社會收入分配領域,出現的利益關係失衡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麵:

一、總體貧富差別

近20年來,衡量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係數,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狀況的分析指標。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或稱非平均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基尼係數反映一國社會分配狀況的指標,也是衡量居民收入差別的重要指標之一,基尼係數的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後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絕對平均。這兩種情況更多地僅僅表現為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實際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值介於0—1之間。按照國際通行標準,0為“完全平等”,1為“極端不平等”。基尼係數在0.3以下為最佳的(Best)平均狀態;在0.3—0.4之間為正常狀態(Normal);超過0.4就算進入警戒狀態(Warn);達到0.6則屬於隨時可能發生社會動亂的危險狀態(D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