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還曾經專門回憶到:“‘社區’是我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也就是1935年和燕京大學的幾個同學在研究‘地緣組織的人類共同體’時提出的一個名詞,我們把‘社’和‘區’兩個字聯係在一起。當時的社區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而現在,它的專門意思已經發展得很快,社區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建設工作的一部分了。”“當我們翻譯滕尼斯的Community和Society(團體、社會)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時,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成了互相矛盾的不解之辭。因此,我們開始感到‘地方社會’一詞的不恰當。那時,我還在燕京大學讀書,大家談到如何找一個確定的概念,偶然間我想到‘社區’這麼兩個字樣,最後大家援用了,逐漸流行。這是社區一詞的由來。”費孝通將社區定義為:“若幹社會群體(家庭、民族)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一地域裏,形成一個在生活上互相關聯的大集體。”[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530頁。]
至此,“社區”一詞也完成了從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再到中文的“社區”的過程,成為社會學的一個專門概念。
國內關於社區的界定主要有:
“社區一般指聚集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根據一套規範和製度結合而成的社會實體,是一個地域社會共同體。”[方明等:《觀察社會的新視角一社區新論》,知識出版社,1991年,第2頁。]
“社區是指按照便於管理、便於開發社區資源、便於社區居民自治的原則,並考慮地域性、認同感等社區構成要素,對原有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作適當調整後的居民委員會轄區。”[吳鐸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
“社區是指具有某種互動關係和共同文化維係力的人類群體進行特定的社會活動的活動區域。”[潘允康、關穎:《社區歸屬感與社區滿意度》,《社會學研究》,l996/3。]
“社區就是區域性社會,換言之,社區就是人們憑感官能感覺到的具體化了的社會。”[黎熙元、何肇發:《現代社區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頁。]
“社區是一個社會實體,是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在該社區中人們的意識、利益、生活方式等基本上屬於同一類型。”[劉澤武:《社區新論》,團結出版社,1999年,第13—14頁。]
“社區就是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發生特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並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相對穩定的社會實體。”[哀秉達、孟臨:《社區論》,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頁。]
“所謂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們通過直接或間接互動形成的並通過共同的文化觀念維持團結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張友勤等:《社會學概論》,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24頁。]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係與文化維係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地域、人口、組織結構、和文化是社會構成的基本要素。”[徐永祥:《社會發展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3—34頁。]
“社區是具有某種互動關係和共同文化維係力的人群體進行活動的區域。”[周文建、寧豐:《城市社區建設概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年,第1頁。]
“社區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多種社會關係的結合;根據一套規則和製度,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活動,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李森:《城市社區建設概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3頁。]
“社區,是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由具有相互聯係、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構成的一個社會實體。”[周沛:《社區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6頁。]
“社區就是在共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並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方麵有著某些相同屬性的特定的地理區域。”[黃序:《城市發展中的社區建設》,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4頁。]
“社區是在一定地域範圍中居住的人群因所具有的認同感而自發形成的一種利益共同體。”[潘小娟:《中國基層社會重構—社區治理研究》,法製出版社,2004年,第1頁。]
從上述的種種表述中可以看出,學術界特別是社會學理論工作者一般傾向於認為社區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們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既是人們聚集、生活的一定地域,也是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