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社區教育自治。社區管理機構運用社區成員喜聞樂見的形式,對社區成員開展遵紀守法和依法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的教育。組織社區成員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和弘揚鄰裏互助,尊老愛幼、破除迷信等文明新風。創辦群眾性社區文化藝術組織,開展自我教育活動。

其四,社區服務自治。社區管理可以根據社區成員的需求,通過興辦便民利民服務事業、建立誌願者協會組織,開展社區誌願者活動等形式,為社區成員提供各種生活服務。

其五,社區管理自治。社區的重大問題,必須提交社區成員大會或社區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社區管理機構認真完成社區成員代表大會製定的決定和決議,並定期向社區成員大會或社區代表大會報告工作,社區成員代表大會有權依法製定《社區自治章程》和各類《社區自治公約》,實行自我管理。社區通過建立社區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治安調解、文化藝術等協會組織,依法開展自我管理、服務和教育活動,維護各類人群的合法權益,豐富社區成員的精神生活,提高社區成員的生存質量,維護社區的安寧穩定。

其六,社區管理機構通過自治的辦法和形式,協助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協助政府做好社區治安、優撫救濟、愛國衛生、計劃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沈陽市民政局:《試論新的社區建設工作模式框架體係的構成要素及其主要內容》,社區建設與發展全國理論研討會交流材料,2000年,上海。]

(第七節)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是社區居民自覺自願地參加社區各種活動或事務的過程。社區參與是一種公眾的參與,意味著社區居民對社區責任的分擔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個居民都有機會為謀取社區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貢獻自己的才能。社區參與是對各種決策及其貫徹執行的參與,是對社區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個居民都有機會向地方政府表達意見,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現代社區生活中,社區居民及其組織參與社區事務和活動已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社區組織和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社區規劃賴以形成和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居民提供參與機會是社區的重要功能之一,社區參與本身又被視為一種新的價值和目的。社區參與的根本原因是其同社區居民及其組織與社區的利益密切相關。參與的具體動機,則直接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如為了對社區未來發展的計劃施加某種影響,為了與社區中某些重要組織保持聯係或協調一致。有效的社區參與,取決於信息的暢通、居民的知識與能力、付出精力和時間的誌願,以及對促進自我服務的心理態度等。

根據居民參與的程度、作用方式及權力分配等,社區參與可分為不同的層麵。

從參與活動的內容來看,有政治性的、經濟性的、教育性的、娛樂性的、福利性的、宗教性的和其他社會性的,等等。從參與的形式來看,可分為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兩大類。

社區參與對社區建設的推動力是強大的,其作用十分顯著。在個人層麵,社區參與已成為實現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手段,能夠強化居民的社區歸屬感,通過參與可以加強社區成員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加強社區成員間的鄰裏關係,增強公民間的凝聚力以及公民自我調節、自我控製、自我實現的能力;從社會層麵說,通過廣泛的社區參與,能夠提高整個社區的文明程度,促使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民主化和現代化建設。在經濟層麵,社區參與通過互動協調政府、政府組織、單位組織和中介組織與居民之間的關係,打破了資源分散、各自為戰的困境,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區現有的資源,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優化社區資源配置,實現社區經濟資源的高度整合,有利於社區的全麵發展。社會文化層麵上,社區參與以公共參與精神為內核,有利於提高居民的社區認同意識和民主自治精神、重塑社區精神,促進社區形成共同價值觀。因此,社區成員廣泛參與社區共建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動社區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八節)和諧社區

對於和諧社區的定義學術界尚無統一界定。但是根據參加全國首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的與會者形成的共識認為,“和諧社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1)居民對社區事務能夠廣泛參與;(2)社區內三種法人(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參與共建的積極性比較高;(3)社區的服務功能比較完善;(4)社區內有良好的社會風尚;(5)社區管理有序,社會穩定安全;(6)社區組織結構合理、各種規章製度完善。按照這樣的共識,可以將和諧社區理解成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發展社區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促進社區各構成要素自身的發展以及相互之間關係的和諧,最終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統一的社區。也就是說,成熟的和諧社區,應當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現代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