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國外社區分類的理論
同心圓理論
1925年,伯吉斯(E·W·Burgess)在對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結構進行分析後,用社會學的入侵和繼承(Invasion—succession)概念來描述城市土地利用結構,提出了同心圓結構模式。他認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圍繞單一核心,而有規則地從內島向外擴展,形成圈層式結構。當城市人口的增長導致城市區域擴展時,每一個內環地帶必然延伸並向外移動,入侵相鄰外環地帶,產生土地使用的演替,但並不改變圈層分布的順序。伯吉斯認為,城市結構如樹的年輪一樣,由一圈一圈的同心圓組成。在平麵圖上,以城市中心為圓點可畫出五道不同半徑的同心圓圈。第一環(即最裏麵的圈內)叫中心商業區,這是城市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地方,隻有實力雄厚的百貨商店、官方機構、大型飯店才能在這裏站穩腳跟。這裏人口最密、流動性最大、商業最為繁華。第一環外麵的第二環叫過渡區,這裏聚集了黑人、移民、流浪漢和其他下層居民,還有工廠和倉庫。第二環成為城市裏房屋破敗、世風腐化、犯罪率最高的地區。破落的第二環緊挨繁華的第一環看似荒謬,其實自有道理。因為第二環總是麵臨著第一環內商業勢力向外擴張的壓力,第二環的房產主既然明白他的房屋即將被第一環的人收買過去改作他用,他們自然對維修那裏的房地產不感興趣,年久失修,第二環的房屋逐漸損壞,隻能出租給貧困居民和經濟實力不強的工廠企業。第三環是工人住宅區,這裏環境比第二環要好,但住房也相當簡陋,居民主要是藍領工人。第四環是中產階級住區,白領階層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小商人、職員住在這裏,房屋以高級公寓和獨門獨院為主。第五環叫往返區,這是城市最外圍的一環。上層和中上層社會的豪華郊外住宅坐落在這裏,居民大多在城市中心區工作,他們使用通勤車票或使用自己的小汽車,上下班往返於兩地之間。
伯吉斯模式顯現出的比較突出的現象有二。第一,隨著居民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其居住地離城市中心會越來越遠,從中心商業區往外看,則依次是貧民區、藍領工人區、中產階級區和上層社會區。第二,城市地域存在著一種從中心逐漸向外擴張的趨勢。每一環的地域都會擴大,城市按照相對固定的五環模式向四周蔓延。伯吉斯同心圓五環模式為城市結構分析提供了一個簡明的圖案,雖過於簡單,但通過它可一望而知各種不同人群和機構在城市的大致分布及其變化趨勢。
扇形地帶理論
扇形地帶理論又稱楔形理論。指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帶,是從中心商業區向外放射,形成楔形地帶。是城市內部地域結構三個基本理論之一。由美國土地經濟學家赫德(R·M·Hurd)於1924年研究了美國200個城市內部資料後提出。1936年,霍伊特(H·Hoyt)在研究了美國64個中小城市房租資料和若幹大城市資料後又加以發展。他們根據城市發展由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幹線或其他較通暢的道路向外擴展的事實,認為同心圓理論將城市由市中心向外均勻發展的觀念不能成立。高租金地域是沿放射形道路呈楔形向外延伸,低收入住宅區的扇形位於高租金扇形之旁,城市是由富裕階層決定住宅區布局形態。高租和低租的居住區在都市占有不同的位置,但不一定按同心圓的方式排列。最高租金的地方是第五區,此外是屬於低租或較低租的區域。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設:高租金地區多循建設完善的交通路線發展;高租金住宅區擴張的地區通常沒有地形或人為的障礙,一般會向高地或河邊發展;高租金地區的發展通常向社會精英居住的社區推進;高租金出租公寓通常位於商業區附近;高租金區域的位置連接著中等租金區域。與同心圓理論相比,這種理論的特點是能夠比較靈活地解釋多時的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