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我國社區研究的曆史軌跡(1)(1 / 3)

一、起步時期

中國盡管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有學者從事社區研究,但受當時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社區研究比較滯後,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這種研究還主要是學者個人所為,一直沒有成為社會學研究的熱點。當時研究社區並取得一定成就的學者也隻有吳文藻、費孝通、梁漱溟、黃淩霜、李景漢、吳景超、晏陽初等廖廖數人。

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吳文藻主張把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與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結合起來,社會學要中國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國國情,即通過調查中國各地區的村社和城市的狀況,提出改進中國社會結構的參考意見。他認為,這樣的結合最能同中國的國情相吻合,從而探索出一條“中國化”的社區研究之路。他將自己的這一主張概括為“社區研究”。他運用英國功能學派的理論與方法,嚐試現代社區的實地研究,在社區研究方法上,吳文藻提出動靜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當時中國狀況的分析,他提出了進行社區研究的具體方案。這一社區研究方案就是對中國的國情“大家用同一區位或文化的觀點和方法,來分頭進行各種地域不同的社區研究”,“民族學家考察邊疆的部落或社區,或殖民社區;農村社會學家則考察內地的農村社區,或移民社區;都市社會學家則考察沿海或沿江的都市社區。或專作模型調查,即靜態的社區研究,以了解社會結構;或專作變異調查,即動態的社區研究,以了解社會曆程;甚或對於靜態與動態兩種情況同時並進,以了解社會組織與變遷的整體。”他覺得現代社區的核心為文化,文化的單位為製度,製度的運用為功能,從這一判斷出發,他確定以社區研究為突破口,逐步構建中國自己的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學科體係。[吳文藻:《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145頁。]

吳文藻的學術思想為中國的社區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推動社區研究的發展起了積極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的將自己的理念在社區研究中加以貫徹,吳文藻邀請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著名學者帕克到燕京大學來做客座教授,傳授實地調查的社區研究方法,也就是通過深入地觀察、理解、分析、總結,取得對實際的認識,得出研究的結果。為了提倡社區研究,他在發表《現代社區研究的意義和功用》、《西方社區研究的近今趨勢》、《中國社區研究計劃的商榷》等研究論文的同時,又從他主持下的社會學係裏先後派出了一些研究生和助理到國內的一些地區去進行實地調查。這些學生中取得較好成果的有楊慶坤的《山東的集市係統》、徐雍舜的《河北農村社區的訴訟》、黃石的《河北農民的風俗》、林耀華的《福建的一個氏族村》、廖泰初的《動變中的中國農村教育》、李有義的《山西的土地製度》、鄭安侖的《福建和海外地區移民的關係問題》,還有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等。盡管都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學子,但他們的研究在當時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這些人才和科研成果對中國的社區研究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楊雅彬:《近代中國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3頁。]

吳文藻先生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本土化、中國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積極實踐者。作為中國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吳文藻就社會學中國化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為社會學中國化夯實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從而為中國社會學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的基礎。

我國重建社會學後掌門人費孝通先生也是社區研究專家,他主要以中國的鄉村為研究對象。他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對社區研究作了精辟的概括,在書中他指出:以全盤社區結構的格式作為研究對象,這對象不是概然性的,必須是具體的社區,因為聯係著各種社會製度的是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有時空的坐落,這就是社區。每一社區有它一套社區結構,各種製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現代社會學的一個趨勢,就是社區研究,也稱做社區分析。他還和同事們到農村調查,對鄉村中的農田、土地、手工業、小農經濟、勞工、礦工、女工等進行專項調查和研究,他們的調研成果發表之後,在國內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對江蘇吳江開弦弓村(即江村)長達六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發展了社區研究的曆史方法和全貌方法,使江村成為與美國莫塞(即中鎮)齊名的中國第一社區。可以說,是他確立了中國社會學的實證風格。他認為,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當仁不讓的職責。在具體的手段上他通過江村調查的實踐,提倡(1)定性研究方法的運用。定性研究現在又叫質性研究,它是一種對個案的探討。(2)全景探討方法的運用。它采用大角度、全方位的立體綜合研究,是對社區整體的研究而不是局部、片斷或切片研究。(3)曆史追蹤研究的運用。就是將對象放在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去研究,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觀察得出結論。他的社區研究方法和人際關係“差序格局”理論對一批學者產生了方法導向和理論啟迪作用。特別是他對改革開放後的江村研究,成為開拓中國城市化道路的一種理論和實踐努力,帶有鮮明的谘政色彩。他的“小城鎮,大問題”係列為中國城市化政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發展模式”這一嶄新的中國社會學(以及政治學)的概念。他詮釋說,“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曆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的路子。中國的國情紛繁複雜,因而各地區的發展模式就不應當絕對一致,強求一律。例如蘇北與蘇南,因兩地自然條件、曆史傳統、資金技術方麵各不相同,因而發展的路子就必然各具特色大有分野。不僅如此,沿海地區和內地鄉村的發展也有自已不同的模式。所以就全國而言,應當是沿海發展快於內地,內地又追沿海,二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達到共同發達共同富裕。“發展模式”如今業已成為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