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研究的意義
做好社區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推進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平安社會”的基礎。
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和諧的社區就不會有和諧的社會。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要求我們關注社區發展,不斷做好社區的各項工作,建設安全、和諧、文明、繁榮的社區。社區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的縮影,構建和諧社會當然要從社區建設入手。推動社區建設必然會促進社區風氣的文明和進步。社區活動,特別是創建文明社區活動,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因為不論是社區的管理者還是廣大社區居民都會利用自己的資源特點從不同方麵來改變自己社區的麵貌,從服務到管理,從環境到人們的精神文化活動,都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使文明社區不斷增加,不僅使各個社區在創建競爭中不斷進步和完善,也會不斷改善社會風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發展和穩定。
第二,推進社區建設,是深化城市管理體製改革的迫切要求。
城市管理體製改革是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雙重作用的結果,而社區管理體製改革則是城市管理體製改革的承接主體。新形勢下,在經濟體製改革中出現的國有企業剝離出的社會職能、分流出的下崗失業人員、產生新的經濟模式、日益增加的城市流動人口,統統進入城市社區這個最基礎的載體之中。在政治體製改革中政府機構的改革、政府管理人員的精簡和分流、政府部分權力和職責的下移、黨政分開和政企分開引發的管理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保險製度的改革、住房製度的改革和住房管理的市場化取向、醫療製度的改革、人口流動及戶籍管理的改革、城市社會人口的老齡化問題等,也都彙集到城市社區這個載體之中。社會成員固定地從屬於一定社會組織的管理體製已被打破,大量“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同時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社會流動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致使城市社會人口的管理相對滯後,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社區式管理模式。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改革街居管理體製,是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一種必然選擇。無論是上海推行的“二級政府,三級管理”的新型街居管理模式,還是“區劃重組,民主自治”的沈陽模式,都是順應改革變化和城市變化後的新格局的一種創新。
第三,推進社區建設,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滿足社區成員不同需求的有效辦法。
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而現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務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比較薄弱,隻有大力加強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才能滿足群眾不同需要。社區必須承接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的服務職能,建立一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係和社會化服務網絡,以滿足居民對社區的服務和管理、居住環境、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方麵提出的多層次、多樣化的要求。加強社區建設,就是要不斷滿足群眾多方麵、多層次的需求,提高生活質量,為群眾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整潔、方便的生活環境,以體現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第四,推進社區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工作。
社區是城市最基層的基礎構成單元,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國家政治體製的落腳、社會個體成員的社會化參與等都被有機地集聚其中。社區是各種社會矛盾的交彙點。我國現在既是經濟的黃金發展期,又是各類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凸顯期。社會轉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變化和社會階層的變化。地位的下降會引起人們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懸殊會使人們暴露出不滿的情緒,工作的緊張會增加人們精神的壓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會給人們帶來許多的不適應,人口流動頻率的加快會使城市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社會上消極的東西會給人造成負麵的影響,再加上突發的天災人禍,這些影響社會穩定的所有因素雖然都反映在社會,但卻都發生在社區,所以社區處在所有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風口浪尖,社區隻有防範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種問題消化在基層,才能夠防患於未然。
基礎的穩定對整個城市的穩定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社區功能的發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彌補和克服市場按照效率配置資源、實現分配所固有的局限性乃至負麵效應,減緩甚至消除政府職能轉換、管理體製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提供社會公共產品不足,實現社會救助和公平分配的能力有限等壓力和弊端,促進全麵的社會公平和公正。[張玉枝:《轉型中的社區發展——政府與社會分析視角》,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