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中國的城市化的進程前,首先要明確兩個問題。
第一,何為城市化?
城市化也稱城鎮化、都市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師A.Serda於1867年在其著作《城鎮化的基本理論》中提出的。到20世紀開始為人們所接受並流行,其含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中將其定義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曆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城市化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個過程,即:城市化是城市對鄉村施加影響的過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過程。城市化是全社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過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會人口比例提高的過程。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08年2月26日發表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8修正版),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過了50%,人類從此進入城市時代。2008年世界銀行在名為《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績效與可持續性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到2010年,全球城市化率達46.6%,城市人口達36.23億,2020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將上升到55%,城市人口44.88億,而在所有新增的城市人口中94%將來自發展中國家。可以說,一個國家所具有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從它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就可以直觀的反映出來。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各國都將城市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第二,何種城市化?
至20世紀中葉,世界城市化表現為主要是集中的圈層式發展模式。以後,在發達國家逐漸出現了新的發展模式,即適度分散式的城市化發展。這種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走廊式的城市帶,即所謂的帶狀式城市群(帶);一是所謂的都市圈或城市群。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相繼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征,從工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50年代前後,表現為工業和人口的持續的、大規模的集中,城市數目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大城市不斷增多。這一階段到20世紀50年代基本完成;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征。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中出現了所謂市郊化以及後來的超市郊化現象,即大批居民從城市的中心地遷往城市的郊區地帶。進入21世紀後,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現象(即人口和工商業從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鎮轉移,城市化地域不斷擴大,向農村地域推進,並以中小城鎮的分散發展為主,形成城鄉一體化)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在明確了上述兩個問題後,我們再來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
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策略的演變大致經過了四個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重點建設,穩步前進;20世紀60年代:控製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20世紀80年代:嚴格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建設小城鎮;20世紀90年代: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斯蒂格利茨認為21世紀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將有兩個,這就是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中國的城市化。他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並產生最重要的經濟利益。的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迅速發展,小城鎮迅速崛起,在此期間中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二倍左右。作為21世紀中國實施邁向現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中國政府已將“城市化戰略”列入發展規劃。未來20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戰略機遇期,隨著國家綜合實力加強,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城市快速擴展和城市促進現代化的進程也將保持強勁的勢頭。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城市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後期成熟發展階段。如果依據這一標準,中國目前進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城市化建設已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城市作為中國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成為決定政治穩定、民生進步和環境可持續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準是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農村地區二、三產業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創曆史記錄,城市居住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將近37%。據有關方麵預測,到2010年及21世紀中葉將分別達到45%和65%。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城市化水平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增加上千萬的城市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