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2)(1 / 2)

當然作為正以令世人矚目的速度發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城市發展的確必須直麵時代的挑戰和現實的難題。這些挑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1)人口對中國城市化的壓力;(2)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及資源消耗對中國城市化的壓力:(3)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發展對中國城市化的壓力。

進入21世紀後,中國麵臨著人口的三大高峰(即人口總量、老齡化人口、就業人口)相互重疊的壓力,而這些都與人有關。2003年11月21日,溫家寶總理在訪美前接受《華盛頓郵報》總編唐尼采訪時說,中國“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基於此,黨的十七大指出,我們要高度關注民生問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改善城市的發展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係,解決老齡化社會引發的一係列社會、經濟問題,提高人的素質和創造能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馬克思主義的公正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社會成員應當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自然,在享受中國的城市化的成果上也應如此。

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高速發展給城市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而產生了一係列的生態問題。全國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平均僅為32%左右;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平均約為58%。空氣質量差、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及機動車汙染等問題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土地壓力將增加,按照目前的耕地流失速度,耕地存量將很快減少到低於1.2億公頃,這是政府為2010年設定的耕地存量最低目標。主要河流和湖泊受到嚴重汙染;水土流失麵積超過國土麵積的三分之一。近60%的中國河流水體已低於國際飲用水標準,並且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小城市所造成的水汙染量將上升5倍。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壓力已經達到了極限。黨的十七大報告把“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代價過大”這個問題,列為當前全國經濟發展大好形勢下存在的“第一問題”。這個判斷不僅符合實際,而且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性尤為緊迫。以勞動力、資金的大量投入為特征,以資源的占用、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換來GDP增長的發展方式,也已經到了非扭轉不可的時候了。所以我們必須推動“高耗能、高汙染、資源性”產業的結構調整,實行經濟發展方式“脫胎換骨”的改造。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這個新要求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發展的需要,也反映了老百姓的殷切期待。

城市化的基本內容之一應當是促進實現社會公平。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的區域經濟和城鄉差別一直存在,在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的今天,這種差異也越來越大。以2007年為例,東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52346.38億元,占全國的55.28%;中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63597.83億元,占全國的23.07%;西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30367.22億元,占全國的13.17%;2005年—2008年城鄉收入差距達到4—6倍,如何盡快縮短區域和城鄉發展的差距是我們麵臨的複雜任務。

城市化進程麵臨的難題主要有:

(1)城市化帶有半城市化的特征。所謂半城市化的“半”是指在此過程中,還有非常龐大的人群盡管已經生活在城市裏,但實際上沒完全市民化,處於農村與城市的中間位置,這樣的人群主要指的是在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以及城市化的農村人口。

(2)土地城市化快於人口城市化。在現行的土地製度特別是土地供應和利用製度下,土地成為高速工業化、快速城鎮化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助推器,但同時也是促成經濟粗放式外延型發展的重要體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