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社區曆史演變
城市管理可以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角度進行闡述,在這裏著重從社會、人文的視野進行研究。人類社區的曆史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舊石器時代的流動性社區
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整個舊石器時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麵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人類的勞動工具是用石頭打製而成,人類的生活主要以采集和漁獵為主,社會組織形態由原始至母係社會。在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特點是為尋求食物往往無固定住地,一般是逐水草而居。嚴格地說,這時尚無不是現代意義的社區,存在的僅僅是生活共同體而已。
二、新石器時代的半永久性的村舍式社區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Period),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此時的人類已開始定居,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發明了製陶。這一時期人類由於已學會經營農業和畜牧業並因從事農業而定居同時修建了半永久性的村舍。可以說,此時的社會組織形態已經具備了社區的雛形。
三、農村社區與早期的古代城市社區
這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大分工而來形成的。
人類社會第一次大分工是農業與畜牧業分離。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社會分裂為兩個階級:奴隸主和奴隸。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業與農業分離。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人伴隨著第三次社會大分工而出現,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社區的發展是與這三次社會大分工緊密相連的。農業革命促使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在適宜農業生產的地方能長時間居住下來,以便處理農事。這樣,人類逐漸從遷徙生活轉向定居生活,開始營造村落。出現了農莊這一新興社區。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在廣大鄉村之間又出現了城鎮,並逐漸發展為古代城市社區,由此開始了城市和鄉村的對立。
因此可以說,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是從農業的出現,人們的定居並形成村落開始的。農村社區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區形式,後來,在農村社區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城市社區。
四、工業化時期的近代城市社區
工業革命後,人類開始了都市化過程,也是城市化過程。工業化的標誌不僅是城市數量的增多,更在於近代城市的經濟基礎和結構功能不同於以往,逐漸發展出大城市和大都市社區。目前,都市化過程仍在進行。
(第二節)舊中國的城市社區管理
中華文明是現存人類文明中唯一沒有被曆史所湮滅的文明,從其誕生到現在,一直沒有終結過,正因為如此,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對城市管理的理念也非常豐富,其中具有深遠影響的有: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所主張的“無為而治”、“順應自然”。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去甚、去奢、去泰”。“治大國如烹小鮮”。以無事取天下。老子是從世間萬物由強到弱的轉化中看到實行人性管理的必然性的。他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道德經》第16章)。在《道德經》的第22章中他講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仁政”、“德政”。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孟子也認為“仁者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