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典型個案(6)(1 / 3)

淮海路街道位於新街口商業中心,麵積0.55平方公裏,人口1.9萬餘人。轄延齡巷、淮海路、新街口商業步行區3個社區居委會,在南京市屬於比較小的街道。街道為處級建製,設有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改革之前,黨工委下設辦公室,負責街道範圍內的組織、宣傳、紀檢和群團等工作,黨工委辦公室與街道辦事處辦公室合署辦公。街道辦事處除辦公室外,另設有經濟科、城建城管科和社會事務科。每年財政開支大約1000萬元,其中200萬左右為區財政補貼,其餘均為預算外收入,主要來源於各類收費、房租收入及稅後返還等。

淮海路街道管理體製改革試點主要做法之一是撤消街道黨工委,建立淮海路地區黨工委,作為區委的派出機構,對地區黨的工作負全麵責任,履行加強對社區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監督政務活動的實施,支持和保障社區開展自治活動、維護地區穩定等職責。黨工委下設“兩辦一部”,即工委辦公室,負責組織、宣傳、紀檢、群團及有關行政性工作的綜合協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要負責轄區內信訪和社會穩定工作;武裝部,主要負責本地區的人民武裝工作。黨工委的編製由原來的26人,減少為12人,黨工委對開展黨的工作負全責,為深化社區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在建立地區黨工委的基礎上,分別建立社區黨總支,院落、樓幢以及街巷黨支部。各社區建立了黨建工作站,駐區單位設立了“黨建工作聯絡室”、“黨員信息卡”,從而有效地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

淮海路街道管理體製改革試點主要做法之二是撤銷街道辦事處,建立淮海路社區行政事務受理中心,作為過渡期間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和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轄區政務服務的平台,內設勞動保障、民政事務、計生服務、城市建設、市容管理、司法行政等六個與群眾關係密切的政務“窗口”,由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派出工作人員,按職能要求受理和處理社區行政事務。其目的是避免街道辦撤消後的職能缺位問題。根據白下區委、區政府《關於淮海路街道行政管理職能移交的實施意見》的精神,明確地區黨(工)委不再承擔有關的行政職能。對原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職能進行了認真梳理和職能的剝離,原街道辦事處涉及行政職能的各個科室全部摘牌,區政府各部門依據各自的職能全麵交接,街道工作人員通過轉崗等方式分流。原來由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方麵的57項職能交給13個職能部門,即涉及民政、計生、勞動、城建、司法等行政執法、行政管理工作全部交由相關職能部門。原街道辦事處承擔的市容管理職能交由區市容管理局直接承攬,由該局成立市容管理執法分隊,承擔該地區的市容管理執法工作。屬於社會性、群眾性的工作,按照“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進行“責、權、利”的移交,由社區全麵承接。剝離街道原有的社會功能,交由社會管理,如通過競標方式,將街道保潔權交由專門的保潔公司經營。街道辦事處撤銷後,社區不再承擔經濟管理職能,原有街屬企業按照政企分離的原則著手進行產權製度改革,全部推向市場。

通過改革,建立了新型的行政運行機製。撤銷街道辦事處後,通過“政事分離、政社分離”,逐步將政府行政職能從社區中剝離出來,新的社區體製建立後,社區承擔自治管理的職能,政府部門不再對社區進行各種考核評比,區政府各職能部門直接麵對基層,工作方式由行政指令轉變為麵對麵服務,工作優劣由社區進行評議。對一些需要延伸到社區的工作,如計生協理員、計生衛生醫療站、勞動保障所、社區警務,由政府職能部門招聘或派人承擔,不再推給社區。結合街道體製改革,按照“政事分離、政社分離,責、權、利相配套”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政府與社區互動的具體運行機製。實施計劃生育管理體製改革,為社區居委會配備專職計生協理員,實現計生工作重心下移;設立社區衛生醫療站,實現衛生服務進社區;建立勞動保障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區勞動保障體係;建立專職和兼職治安隊伍,確保一方平安,維護了社區的穩定。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則由所在社區成員評議,由此形成了新型的運行機製,減少了管理層次,降低了管理成本,推進了政府職能轉變,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使社區管理與服務體現社區居民要求,激發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製度,以此來對社區工作進行督促。這些製度有:社區民主選舉製度、社區居民決策製度、社務公開製度、財務獨立製度、社區服務承諾製度、評議製度,以及居民代表成員聯係群眾製度,社區居委會定期向居民代表大會述職製度等等。通過這些舉措,進一步保障了社區居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培育了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參與公共事務的服務與管理,以及動員、組織群眾參與社區建設,提高了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社區自治功能,提高了社區自治的能力。在社區建設中始終把社區服務建設放在首位加大投入,不斷完善淮海路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公寓等硬件設施建設。同時,以創建示範社區為重點,在服務領域上,開發了一批貼近居民,貼近生活的特色服務項目。如鄰裏互助服務隊、失足青少年幫教隊,黨員服務隊、愛心互動隊、老人包護組、義務環保隊、便民服務網、下崗職工介紹所等項目,為居民提供了便捷、周到的服務,為居民營造了舒心、歡心、順心、安心的生活環境,激發廣大居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營造了一個“人人關心社區、社區關愛人人”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