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根據其分布的位置和建設時間不同,有老城區社區和新城區社區之分。目前,我國的社區建設已經全麵展開。一方麵,其發展速度很快,另一方麵麵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隨著社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愈發凸顯,製約著社區建設的快速發展,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在城市的老城區表現得更為突出。通過對蘇州老城區社區發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的老城區社區存在以下變化和問題。
一、社區成員構成成分變化顯著
蘇州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開放型經濟已成為蘇州經濟發展中的鮮明特征和最大“亮點”。開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城市人口的異質性,逐漸使蘇州呈現出“移民化城市”的特征。目前,蘇州市的人口結構已經出現“三個增多”的現象,即外國人增多、外地人增多、社會人增多。
蘇州2002年至2007年全年流動人口逐年增加,年均增長率為28.7%,目前流動人口已經與常住人口基本持平。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蘇州市流動人口有所減少,但直至2009年10月仍保持高位,達到585萬人,居江蘇省之首。同時,2009年上半年登記的流動人口中,暫住時間不到1年的占85%,這種城市人口的異質性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蘇州城市的社區建設,對社區服務領域的拓展和社區服務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
在蘇州的外國人也在逐年增加,近年來,每年蘇州入境就業人數增幅都在20%左右。其中,每10個來江蘇的境外人員中,就有7個是來蘇州就業的。在蘇州入境就業人數數量排在全國大中城市第4位。最新統計顯示,至2009年9月,蘇州實有入境就業人員已超過3.2萬人。居住在蘇州的外國人對社區服務要求的層次是相當高的。他們需要環境的優美、居住條件的舒適、服務的及時便利和生命的安全保障等。
大量來蘇州的外來務工人員盡管對社區服務的要求層次較低,但給社區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在蘇州創業和發展的“白領”則對蘇州社區建設提出了與自己身份相符合的較高要求。
在新舊體製轉換時期,在擴大開放的現實條件下,各類社會群體層次差異及其分化重構,對蘇州城市社區服務需求也必將提出多樣化、多層性的客觀要求。蘇州城市的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必須適應這一客觀要求。老城區裏的社區一般形成時間較長,大多在20世紀80年代建成,由於當時還處於計劃經濟體製下,社區居民通過單位分配住房,共處於同一個社區,因而多數居民的居住條件差別不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社區成員的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部分社會群體在收入提高後,遷入城市優越的地段,選擇比較高檔的社區居住,像蘇州居民就以在工業園區居住作為社會地位提升的表現;部分中低收入的社會群體,受經濟能力限製無法改善個人住房條件,繼續居住在原來的社區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居住水平與城市總居住水平的提高比較相對下降;由於蘇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使得城市人口中移民比重增大,這些新蘇州人中部分是有技術、高學曆的高層次人員,他們大都會自己購房,一般說來不會購買老城區內的住宅;另外一部分外來人員就是數量龐大的民工及其家屬,他們大都在城鄉結合部或老城區租房而居。這些城市移民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習慣較差。所以,蘇州城區社區就成員的構成來看,存在著中低收入人口及暫住人口和無傳統單位歸屬的人員增多的現象,並且不同的人群在社區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關係。就這些利益關係的結構來看,呈現出複雜性的特點,如社區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社區居民之間的矛盾、社區居民與社區單位的矛盾以及社區居民與政府管理部門的矛盾,實事求是地說,這些人群也是老城區社區管理的難點。
二、社會老齡化趨勢日益凸現
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2009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了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與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淨增725萬,增長了0.5個百分點。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億,約占總人口的14%,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從2021年到2050年我國將加速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中國人口中將有1/3達到60歲或者更大,與之相比,美國是26%。預計那時中國的4.38億老年公民將超過美國的人口總數。人口專家指出,中國人口問題解決的機遇期是1990年—2032年,共42年的時間。照此算來,目前已經過了20年,還有22年時間。而發達國家機遇期一般在80年左右,因此,對於中國,老齡化帶來的壓力尤為嚴重,需要認真對待,加以解決。“銀發浪潮”正在給社會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