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對蘇州老城區社區發展進行研究,這裏選取了滄浪區南門街道養蠶裏第一社區、南門街道、滄浪區以及蘇州市四個層次的樣本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節)社區典型個案分析——養一社區
南門街道養蠶裏第一社區位於古城東南隅,蘇州市竹輝路以南,內城河以北,竹韻河以東,報社小區以西,占地麵積10萬平方米。社區共有居民樓56幢,戶籍數1046戶,2930餘人,流動人口2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778人(離休幹部16名、“二無”老人2名),二十歲以下青少年240人,殘疾人20人,企業退休人員448人,單親子女1名,下崗失業人員156人。育齡婦女300人。優撫對象4戶,低保戶10戶,轄區單位9家。全社區健康型家庭和文明家庭210戶,占總戶數20%,文明(特色)樓院30個,占總樓數53.57%。該小區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典型的老城區裏的老社區。
近年來,養一社區圍繞以人為本、服務居民這一主題,結合實際,創造特色,紮紮實實地推進社區建設工作,並使其不斷深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們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麵進行了社區建設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
一、強化領導創新黨建工作
社區黨委在重視抓好社區黨組織建設的同時,嚴格按照要求,結合社區黨建工作特點,完善了各項製度,充分發揮社區黨員服務中心作用,深化社區黨員“認崗履職”意識,根據社區黨員的特點,認真做好社區黨員教育工作計劃,發揮各黨支部的作用,每年組織開展“社區連著黨員,黨員連著鄰裏”的黨日活動和流動黨員每季度學習活動,以倡導鄰裏相親共育文明社區為主題,宣傳表演發生在身邊的新人新事。在深入開展社區黨員誌願者服務活動的基礎上,努力營造“有困難找誌願者,有時間做誌願者”的良好氛圍。結合社區目前已經開展的“認崗履職”等社區黨員誌願者服務活動的成功經驗,開展“黨員在身邊,服務在眼前”活動,主要將社區黨員誌願者活動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社區黨組織黨建目標管理範疇。同時社區要高度重視黨員誌願者活動,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使社區黨員誌願者活動有領導、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黨建活動不僅豐富了組織生活,教育了廣大黨員,更深深地感染了社區的居民群眾,“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已經成為居民的共同心聲。
社區在創建“健康型社區”中,注意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社區以建設“健康型社區”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根據各支部的實際,實行“一月一主題”,舉辦社區讀書會、演講會、報告會、座談會,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為黨員上黨課、誌願者服務、黨員話聊隊伍、黨員幫困結對等一係列活動,有效地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社區建立黨員誌願者隊伍4支,通過多種形式為群眾服務。每個支部每月組織若幹次黨員活動,黨員分別選擇1—2項服務項目(如義務巡邏、義務護綠、結對幫困、黨課培訓等)投身到社區建設中。
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社區設立了居民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會、居民自治小組,製定了《居民公約》、《社區自治章程》、《社區事務聽政會製度》、《社區居務公開製度》等社區內部規章製度,建立了居民代表大會、協商議事會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居民對社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設置“居務公開攔”,定期公布黨組織、勞動保障、計劃生育、社區財務收支、社區工作者評議結果以及各項辦事程序等居務情況,真心接受居民群眾的監督,加強了居民群眾對社區事務的了解,得到了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較好地實現了社區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強化了社區的自治功能。
二、優化服務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社區不斷完善硬件設施,拓寬服務領域。社區居委會的建築麵積達792平米,除百分之十的麵積用於辦公之外,更多的是把空間讓給了社區活動室,這意味著小區兩千多戶居民從此有了一個更加舒適寬敞的綜合性活動空間,真正實現了“幸福社區,和諧滄浪”的目標。社區組織了轄區內的九家單位以及誌願者與孤、殘、貧、癱結對幫扶,全年提供無償服務。積極與社區內外衛生所、大醫院溝通,每月舉辦疾病預防、健康知識講座、谘詢、服務活動;為60歲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對殘疾人和病癱老人進行康複訓練、指導;有200餘人組成的文學、拳操、歌舞、棋牌、書畫、戲曲等隊(組),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經過老新村改造,由政府出資將蘇州園林的意境延伸到了居民小區中,綠化帶與休閑地緊密地結合起來,建起了一個四季常綠、賞心悅目的小遊園。整個社區環境優美,綠化麵積達17270平方米,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強,戶均盆景8盆,愛綠、護綠、種綠蔚然成風。社區按季開展法製教育和法律谘詢、服務。充分調動社區單位、居民廣泛參與社區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環境共建,文明共創的氛圍,深入開展社區文化、樓組文化、家庭文化,初步建成既體現人文景觀,又具時代氣息的“公民道德銀行”特色文化建設。“公民道德銀行”的特色文化建設,增強了社區的親和力、凝聚力,不斷提高了居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升了社區的品位和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