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蘇州老城區社區建設(3)(1 / 3)

街道依托市—區—街道—居委會四級社區網絡,實現了與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網絡平台的無縫對接,與全區各部門、街道、社區寬帶連接,市、區、街道三級業務係統完成了向社區的延伸。通過“溫馨南門”網站、“數字南門”信息係統、“好管家”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平台、網上虛擬養老院等信息平台的開發和應用,極大地方便了轄區居民辦事和日常生活,提高了社區信息化整體水平。

近年來,街道不斷完善社區信息管理係統的內容和功能,全麵提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推動社區建設的科學發展,確保社區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讓信息化建設發揮更大作用,多層次、全方位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推動社區各項工作朝著高效、文明的方向發展。南門街道也因此在2009年榮獲首批江蘇省社區信息化示範建設點稱號。

二、堅持以人為本觀念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街道作為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所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持社會的穩定。在這方麵,南門街道除了依靠“好管家”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外,還盡可能的做到防患於未然,將不穩定因素滅殺在萌芽狀態。為此,采取了三個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三個措施就是:(1)矛盾糾紛排查。層層梳理可能影響當前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多渠道的收集信息,抓苗頭,做到早發現、早掌握、早處置,力求把信訪事件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主動到群眾中去解決問題。(2)責任分解明確。做到信息暢通、責任到人,根據實際情況,做到穩控人員情況明、底數清,及時接受、及時辦理信訪案件,杜絕由於不作為而導致信訪案件簡單問題複雜化。(3)措施落實到位。對排查出的不穩定因素和重點對象,實施24小時不間斷關注,加強矛盾的分解、疏理,多做側麵調查,全麵客觀了解實際情況,對上訪居民多走訪多溝通,化矛盾解決於無形,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協調關係、依法調解、解決問題的基礎作用。為使維穩工作製度化、長效化,按照市、區關於“五位一體”社區綜治辦規範化建設的工作要求,街道13個社區居委會都相繼建立了“五位一體”社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主要開展了四項工作:一是實行統一領導、集中辦公、資源共享,築牢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二是大力開展群防群治工作,加強治安防範、治安巡邏和治安管理工作。構築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新格局。三是按照“五位一體”工作平台健全綜治工作製度和台賬。四是對“五位一體”綜治辦工作實行考核製度,製定考核細則,與評選星級社區、文明社區和安全社區掛鉤,真正把社區“五位一體”綜治工作落到實處。紮實有力的工作,使街道保持了總體的社會穩定與和諧,為廣大社區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古城區沒辦法拓展土地,街道就對現有社區資源進行合理利用、調整和歸並,13個社區都按照“大活動,小辦公”的思路進行建設,盡可能地壓縮社區辦公區域,擴大居民活動場地,以此實現讓社區居民“幸福”的承諾。得到了廣大居民的一致認可。擴大了的居民活動場地,主要被用來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其中,科普就是為居民喜聞樂見的工作。為此街道創新思維,努力打造科普品牌。

南門街道在市、區科協的關心和指導下,圍繞街道中心任務,充分發揮區域管理職能,以創建為切入點,以活動為載體,以提升全民科技素質、促進社區三個文明建設為目標,多形式開展科普活動,開拓了社區科普工作新局麵。

街道黨工委領導高度重視科普工作,成立了科普實事項目研討小組,對年度科普實事項目進行專題討論,確定科普發展規劃,打造科普特色。將其納入街道議事日程,健全科普領導小組會議製、社區科協會議製等科普工作製度,研究確定科普領導體製、科普網絡、科普投入、科普設施、科普創建活動、整合科普資源等各項工作。同時,各社區也加強了對社區科協的領導,製定了科普工作計劃,充分挖掘科普特色,打造科普品牌。

科普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性公益事業,其重要前提之一便是要有堅實的物質保障,街道把科普經費列入年度預算,為社區科普培訓和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著“理清思路,創出特色”的宗旨,在街道和社區積極打造科普教育品牌。街道的桃園綜藝館,占地2500多平方米,設有“蘇州民間工藝展藏館”、“蘇州作家作品展示閱覽室”、“蘇州史誌館”、“蘇州清官廉吏史料展”等活動項目,現在已發展成為吳文化展示、教育和活動陣地,及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範基地、蘇州市古建築保護先進單位、蘇州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地。使社區廣大居民充分享受到了吳地文化的迷人魅力。街道堅持將社區科普工作融入街道精神文明建設、社區教育、文化等各項工作之中,提出了科普教育“與時代相結合”、“與生活結合”、“與學習結合”、“與家庭結合”、“與興趣結合”、“與健康結合”的“六項結合”方針。與市科協、國家天文台二部蘇州天文計時儀器研究製作中心、江蘇省太湖漁管會、市環保局、市圖書館等共建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園、古代天文科技館、太湖流域水產(標本)館、社區環保學校等科普陣地,組織轄區學校的青少年成立了天文、氣象、航模和機器人、太湖水產以及古代科技等五個興趣小組,增強青少年科普創新能力,同時也為社區居民的社區科普教育創造了條件。通過組織開展科普一日遊及科普講座等貼近居民的大眾化科普活動,提高了社區全民科學文化素養。2004年以來,南門街道先後被命名為江蘇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及全國“科教進社區”活動先進集體,有超過一半的社區被命名為江蘇省科普文明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