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社區建設引向深入,南門街道確定了堅持以人為本,把為民服務作為今後推進社區事業的基本出發點:每個社區以建設“一流社區”為目標。這一目標包括:打造綜合性平台,形成鮮明的社區特色,確立一流社區發展格局,基本奠定新的事業發展的基本架構和模式。在社區建設中注意兩個工作重心,一是努力拓展社區發展空間,積極探索社區發展新途徑,新思路;一是不斷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改進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多辦事。在此基礎上實現三大跨越,即從單純的居民工作到社會服務多功能型的跨越、從單一的功能到多個功能定位,再到擴展發展空間,內涵豐富的跨越、從傳統的居委會工作到現代新型社區,再到綜合性有特色社區的跨越。在此過程中堅持四條基礎指導方針,一是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方針,以加快發展為主題,處理好社會效益與內涵提高的關係,一般性與綜合性的關係,管理和服務的關係,硬件建設和軟件優化的關係;二是運用社區的綜合優勢,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對社會的貢獻率;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把為民服務作為建設隊伍,提高素質,推進社區事業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四是堅持進一步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正是通過這樣的不懈努力,使得南門街道在積極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文化立區、經濟強區、和諧滄浪、幸福社區”的工作部署,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理念,較快發展區域經濟,強勢推進社會事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麵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街道先後榮獲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社區僑務工作先進集體、省廉潔文化進社區示範點、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省規範化司法所等多項榮譽稱號。
(第三節)城區典型個案分析——滄浪區
蘇州市滄浪區在蘇州率先建成全麵小康的進程中,為讓居住在這裏的三十二萬人民真正享受小康社會的幸福,在2004年底確定了“經濟強區、文化立區、和諧滄浪、幸福社區”的工作思路,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幸福社區”的建設目標。
滄浪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南部。是古代吳國都城的心髒——子城的所在地,也是蘇州古城的城中城,有著2500年的曆史。因轄區內聞名遐邇的宋代名園滄浪亭而得名。東起東環路,與蘇州工業園區交界;南沿朱涇橋河、吳中東路仙人大港至盤蠡路折至京杭大運河、石湖風景名勝區,與吳中區、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為鄰;西以京杭大運河與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相望;北界西段自長船灣沿外城河、夏駕河南折,經三香路向西至寺涇橋南折,沿裏雙河至京杭大運河,與金閶區相連;北界東段以相門塘河、幹將河與平江區分界。全區轄地麵積為25.62平方公裏。至2008年末,境內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有15處、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有27處。下轄雙塔、南門、胥江、吳門橋、葑門、友新6個街道辦事處,1個新城管委會,67個社區居委會。2009年末,滄浪區戶籍總人口32.67萬,115751戶,全區登記外來暫住人口64654人。
近年來,滄浪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圍繞“經濟強區、文化立區、和諧滄浪、幸福社區”發展思路,抓住“重民生、謀幸福、建和諧”工作重點,以開闊的視野規劃發展藍圖,以攻堅的銳誌破解發展難題,以創新的實踐提升執政能力,營造出全區各項事業競相發展、各條戰線爭相作為的生動局麵,全區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建設幸福社區和當前全國開展的建設和諧社區在基本目標、實現途徑和價值取向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它們都是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形式。但它們又有所不同。和諧社會強調的是社區內各種社會關係之間的相互協調,而幸福社區的著眼點則更加關注社區居民的主觀感受。社會發展目標從“以物為中心”即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轉移到“以人為中心”,是發展觀的一次重要轉折,而進入“以人為中心”的階段後,從以人的生活條件為中心進入到以人的生活感受為中心,則是發展觀的又一次重要轉折。
幸福的生存環境有四個方麵,即社會、家庭、職業和素質。好的生活離不開好的社會。一個社會隻有將“幸福”作為終極目標,才會鼓勵社會成員去追求、創造、享受幸福,才會為社會成員獲得幸福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同樣,社區作為社會的“初級地方單位”,也是社區成員幸福的生存環境。隻有把幸福社區作為社區建設的終極目標並致力於實現這種目標的社區,才是社區成員心目中的幸福社區。“幸福社區”的基本涵義不是所謂“幸福”和“社區”兩個含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的有機統一。當社區滿足了居民的各種合理需要,符合居民對生活舒適的評判標準,居民對社區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得以提高,社區也就成了居民心目中的幸福社區。從這個意義上說,幸福社區的內涵可以概括成: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們對所組成的社區滿意度高、歸屬感強、富有幸福感的社會共同體。如果從構成幸福的主觀心理體驗的對象意義上來說,幸福社區就是局麵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