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蘇州老城區社區建設(7)(1 / 3)

虛擬養老院的出現,為我國解決老年人養老開拓了一條新路。當然,從其運轉來看,仍然存在一些製約虛擬養老院推廣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資金問題。居家養老所需經費支出雖然不多,但隨著居家養老工作的廣泛開展,資金緊張問題必將凸現。虛擬養老院作為一個市場化經營的家政服務公司,其目前收入的20%是老年居民的自費服務,80%都來自於政府訂單,而政府給服務開出的價位並不高,明顯低於市場價格,加上係統的維護升級,管理的加強,員工的培訓及工資增長都需一定的資金保障。為此幾個月來虛擬養老院幾乎沒有盈利,使居家養老工作的推進“捉襟見肘”,陷入兩難境地。

(二)隊伍問題。目前虛擬養老院共有家政人員121名,分布在轄區6個街道,然而服務的老人有2048名。一般家政員工服務一次時間是3個小時,即便以一天服務3戶計算,121人一天最多不過服務近400戶,而這遠遠無法充分滿足2000多名老人的需要。由於盈利甚微,虛擬養老院的家政服務員工資大都隻有1200元左右,但對家政員工的要求卻不低,要持有涉外家政服務資格證書或具有一定從業經驗才能上崗。而事實上,同時具備上述條件的家政員工在蘇州家政市場上很是搶手,找一份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不是難事,為此虛擬養老院又遭遇缺工瓶頸,服務隊伍不穩定等問題。

(三)覆蓋問題。就目前而言,虛擬養老服務的覆蓋麵不大,主要是由政府對困難老人援助的服務對象,大多數老人真正享受的養老福利服務不多。虛擬養老在社會上很受歡迎,但由於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因素,虛擬養老院不敢再接新單子了,麵對龐大的養老需求,顯得力不從心。

為使“鄰裏情”虛擬養老院這一居家養老新生事物走的更遠、行的更好,健康、持續科學發展,滄浪區正在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完善:

進一步統籌各種養老資源。在製定規劃、出台政策、投入資金、培育市場、營造環境等方麵對滄浪區虛擬養老院居家養老新模式予以全麵的政策支持、動員和發揮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誌願者組織、家庭和老人自身等各方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居家養老工作,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化和市場化機製相結合的養老事業發展機製;

進一步建立養老資金投入長效機製。把居家養老服務列入財政的經常性預算項目,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基金,鼓勵企業、社會賢達捐資支助養老事業,形成“政府資金+社會資本+慈善捐助資金”的養老資金籌措機製,製定扶持優惠政策,根據虛擬養老院的服務容量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在用地、用電、用水、貸款和稅收等方麵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調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

進一步利用勞動再就業的相關政策和資源,加大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扶持和培訓力度,逐步實現養護隊伍專業化。可由民政部門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組織,依托高校、醫療機構、政府相關部門,按照統一的大綱和教材,開展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培訓,持證上崗。穩定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對那些沒有再就業優惠證但在虛擬養老院從事家政服務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社保補貼,以減輕虛擬養老院的用工成本。同時可在職業教育中,開設居家養老服務相關課程或專業,加快養老護理專業服務人員的培養;

進一步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的實施。專項細化現代家庭服務業的扶持政策,出台具體的實施辦法,促進現代居家養老服務持續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空間很大,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但目前社會上的家政企業都小型化、零散化,許多企業都走中介服務賺點小錢的路子,家庭服務業產業化進展緩慢,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和品牌效應。依托虛擬養老院這種居家養老新模式的推廣,培植現代家庭服務業的品牌企業,扶持眾多的家庭服務業,小企業依托龍頭大企業走上產業化、集約化發展軌道。[滄浪區人大常委會:《進一步完善虛擬養老院的調研與思考》]

充滿人文關懷的“滄浪救助”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讓32萬滄浪區居民真切感受到了居有所樂、老有所養、貧有所幫、難有所助。

在不斷完善對老年人服務的同時,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滄浪區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全區符合條件的132名重度殘疾人全部按低保標準領取救助金,其中無固定收入的重度殘疾人,按低保標準100%領取救助金。對符合低保、低保邊緣條件的殘疾人全部納入低保,做到應保盡保,保障水平高於健全人20%。全區城鎮殘疾職工參加社會保險、符合規定的城鎮無業殘疾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