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近年來較為穩定的就業率,再就業培訓重心已從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向各類勞動者群體城鄉統籌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再就業培訓的人數在快速增加,再就業技能培訓的對象和要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再就業培訓對象的年齡逐年降低。由於年齡偏大的下崗失業人員逐步退出就業競爭,參加再就業培訓的失業人員群體呈現年齡下降的趨勢。從創業培訓學員年齡結構看,2005年41—50歲、51—60歲年齡段所占比例為45%和32%,而2009年已沒有超過50歲學員,41—50歲所占比例也下降了2個百分點。大部分為30—40歲,學員年輕化趨勢明顯。[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09年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第二,深入細致工作落實低保政策
社區居委會積極配合民政部門,進家入戶,過細調查,摸清對象,蘇州市享受社會保障對象生活補助的104889名低保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災害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法律援助、臨時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同時建立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製,困難群眾生活水平得到全麵保障。2010年蘇州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麵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380元提高到42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標準由260元提高到340元。全市各級發放低保資金1.5億元。自實行低保政策以來,不僅每年按時為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還提供各方麵的扶持政策,讓低保戶告別貧困。2009年,全市共有14778名困難群眾通過就業、再就業或者達到退休年齡等原因退出低保,是1996年建立低保製度以來退保人數最多的一年。通過再就業來脫貧的困難群眾不僅可以享受社保和崗位補貼,還可以享受“救助漸退”政策。所謂“救助漸退”,就是低保家庭人員就業後家庭月人均收入在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倍以內的,按原救助標準照顧其家庭6個月,第7個月退出低保;就業後家庭月人均收入在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倍以上的,按原救助標準照顧其家庭3個月,第4個月退出低保。據統計,2009年享受“救助漸退”的低保家庭有496戶1278人。
近年來,蘇州的社會保障工作不管是覆蓋麵還是保障水平,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製度上能夠已經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接下來就是在待遇上進一步提升,能高即高,還有就是消滅死角,逐步解決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讓製度上沒有覆蓋到的人群也能享受到社會保障。
第三,積極牽線搭橋落實結對幫困
廣大社區工作者積極走訪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為特困家庭落實結對幫困的扶持單位。據不完全統計,市區內已有2400多個困難家庭在有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相對穩定的資助下,獲得了基本生活、子女讀書、疾病治療方麵的保障。
第四,發展基層慈善事業,籌措幫困錢物。各區、街道和社區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途徑和形式,發展社會慈善事業。2008年,金閶、平江、滄浪三個區募集的錢物就折合250多萬元,受惠困難家庭多達5500多個。不斷開發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特色服務,形成以公共服務、公益性服務為基礎,便民利民服務為主體,社會組織和誌願者服務為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一站式”、“問責製”的特色服務模式,全市各類困難群眾100%及時得到社會救助,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覆蓋率達100%。
紮實有力的扶貧幫困措施,使廣大居民真正體會到了社會的溫暖。蘇州市民政局資料顯示,市本級在搭建“12345”信息化平台的基礎上,各地相繼開通“968895”、“968891”等服務熱線,近3000家服務單位為市民提供全天候服務,形成了“15分鍾服務圈”,“鄰裏情”、“金鄉鄰”、“金阿姨”、“老娘舅”等一批特色服務品牌,廣受居民歡迎。“一街一品”、“一社一特”的社區服務品牌,逐步走向組織網絡化、服務係列化、項目特色化、經營產業化,5400多家社區社會組織、7000支誌願者隊伍、4000多支業餘文藝團隊活躍在城鄉各地,給社區居民送去了精神食糧。[陳燕顏等:《蘇州市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實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