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促進社區救助服務,加快發展新型社區救助服務體係。加強對社區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大力發展社區慈善事業,加快建設社區“愛心超市”、“慈善超市”和社區捐助接收站點,積極培育社區民間救助組織,鼓勵社會各方麵的力量開展救助服務。

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優化資源結構,加快部分衛生資源向社區轉移,建立健全城市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利用多種方式開展社區衛生健康和計劃生育宣傳,增強居民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

建立健全社區治安防控網絡,加快社區警務室(站)的建設,大力建設以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為依托的群防群治隊伍,加強社區巡邏、守護,積極推廣運用物防、技防等現代科技手段和措施,全麵提升社區治安防範水平。健全社區居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機製,建立暢通的民情溝通渠道,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建立社區矯正、社區戒毒管理服務機製。

發展社區文化、教育和體育。逐步建設方便社區居民讀書、閱報、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社區文化活動。統籌各類教育資源,鼓勵創設多種社區教育實體。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麵向社區的老年大學、市民學校、未成年人文化活動場所,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社區教育培訓活動。繼續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特別要積極發展麵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社區體育設施。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體育設施的資源共享。推動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培育社區群眾性體育組織,加強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

完善社區老年服務體係。加快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的建設與運營,繼續實施“星光計劃”。加強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重點發展麵向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商品遞送,醫療保健,日間照料、陪伴等服務。具備條件的地方,依托社區服務體係開展老年護理服務,尤其要做好針對“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社區服務。

加強社區環境整治和環境保護。搞好社區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建設和維護社區道路與綠地,消除裸露空地,減少揚塵,加強對社區噪音、汙水、垃圾和有害氣體的防範、監督和處理,營造宜居環境。加強社區環境保護宣傳,增強居民環保意識。

(第二節)以社區服務站為重點,構建社區、街道、區(市)分工協作的社區服務網絡

加大社區建設投入,通過新建、改擴建、購置、合並調整等多種形式,綜合考慮服務人群的規模效益,逐步建立起社區、街道和區(市)分工協作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在社區層麵,建設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服務站。居委會及其他各類基層社區組織,應在市、區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的指導下,依托社區服務站及其他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組織居民參與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環境、法律、安全等進社區活動,保障各種公共服務延伸到社區全體居民,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歸屬感和安全感。組織動員駐區單位和社區居民開展鄰裏互助等群眾性自我服務活動。通過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和其他社區組織的活動,及時掌握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做好信息的發布和收集整理,暢通民情渠道,保障黨和政府的政策及社情民意的上傳和下達,切實反映居民訴求。作好普法和政策宣傳,倡導居民履行公德公約,建設精神文明,保障社區成為社會穩定的基石。

在街道層麵,建設以“一站式”服務為特點的社區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及社區組織依托社區服務中心,組織開展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社區救助、社區治安、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社區環境和文化、體育、教育等公共服務。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和其他特殊群體開展救助幫扶、護理照料、擁軍優屬等專項服務。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勞動力資源管理、失業登記、社會保險登記與發放、低保資格認定審查、暫住登記等工作。協調和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利用轄區內閑置設施、房屋等資源開展社區公益性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指導和組織社區做好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工作。

在區(市)層麵,應根據地方實際,有選擇地建設以規模化和特色服務為主的社區服務中心。區(市)有關部門及社區組織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執行和落實各級政府支持社區發展的有關政策,指導、組織和監督街道、社區兩級服務中心(站)開展社區服務。組織協調大型流通、餐飲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進社區,促進社區服務連鎖化,推動跨街道、社區的主題服務活動,對轄區內的專、兼職社區服務工作者進行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