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社區服務業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發展於21世紀頭五年。近年來,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公益性社區服務不斷加強,經營性社區服務方興未艾,由此促進了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和居住環境的持續改善。截至2005年底,我市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公寓、殘疾人收托所(工療站)和幼兒園;居委會大多建立了社區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商業布局不斷完善,項目不斷增多,內容不斷豐富。市區平江、滄浪、金閶、吳中、相城5個城區和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虎丘),現有315個居委會、370個社區、256個社區服務中心(站)、19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2家養老機構、60個工療站(康複中心)、217所幼兒園、303個社區圖書室(閱覽室、擁有圖書室雜誌66.39萬冊)。市區注冊資本50萬元以下的小型商業服務企業1萬多家,個體工商戶近5萬戶,從業人員約16萬人。

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成效體現在:一是拓寬了社區服務業的領域和內容。從政府單一舉辦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發展到全社會共同舉辦福利性、公益性社會保障服務以及經營性便民服務,更加體現以人為本,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使社區服務業發展成為服務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完善了社區服務配套設施。新建社區每百戶不低於20平方米的標準配套社區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基本具備“五室三站兩欄一校一場所”等功能。老新村通過有計劃的改造,綠化、道路、停車、物業、社區服務站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便民商業網點快速發展,維修、理發、洗浴、中介、餐飲、糧油、日雜小商品、藥店、鮮花店、照相館、儲蓄所、郵政局、書報亭、菜場等遍布社區中心街巷。三是創新了社區服務業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社區服務業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為社會特殊群體服務的民政福利範疇,社區勞動和社會保障、社區衛生、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等內容不斷充實和豐富,正朝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公益性的社區服務,除了政府直接提供以外,越來越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積極參與。市區從事幼教、殘疾人康複、養老等業務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已達108家。

當然,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社區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相對滯後,扶持社區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尚不健全,社區服務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亟待創新。

二、發展機遇和基本原則

(一)發展機遇

1.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為社區服務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十五”期間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長15%,“十一五”末預計增長9.5%。隨著居民物質財富的增加,其生活消費需求擴大,結構多樣,為社區服務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種類繁多的便民利民服務將越來越受到百姓歡迎。

2.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流動人口的湧入增強了對社區服務的依賴和需求。2005年底,我市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總人口比例的17.49%,到2010年全市老年人口將達到125萬,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將提高到20%左右。老年人對社區就近服務、社會化養老服務和護理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湧入,客觀上增加了對社區服務的日常需求。

3.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促進了社區服務業態的提升與創新。隨著社會的進步,市民的生活方式趨向多樣化、個性化和高品質化,需求結構逐步升級,花錢買服務的觀念日漸普及。家務勞動社會化、物業管理專業化、大眾娛樂日常化等新型生活方式為社區服務業提供了現實的消費市場。

4.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社區服務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城市功能性的基礎配套設施的同步推進,房地產業的加快發展,社會信息化服務平台的逐步完善,滿足了社區服務業對不同層次載體和經營環境的需要。

5.不斷完善的政策環境為社區服務業發展增強了動力。麵對人民群眾對社區服務的迫切需要,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審時度勢,及時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14號)等文件,為社區服務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省、市兩級政府按照中央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社區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製定了促進社區服務業加快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通過政策正確引導,大大激發了社區服務業發展的活力,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從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出發,拓展社區服務範圍,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麵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創造方便舒適、和諧安定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