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保障提供社區治安法律服務。建立與新型管理體製相適應的社區警務機製,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圍繞“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的目標,建立健全以社區治安委員會為主體、社區巡防隊為骨幹、治安誌願者為補充與居民自我防範相結合的群防群治體係。積極做好社區內人民調解、流動人口管理、防火防盜和對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及違法青少年的幫教工作。逐步開展社區救援和社區幹預服務,減少家庭暴力出現,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谘詢和維權服務,為困難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組織開展經常性、群眾性的普法教育,及時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為居民、社區單位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全市“平安社區”達標率達到90%以上。
(九)切實加強社區就業再就業服務。社區就業已成為擴大城市就業尤其是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社區就業再就業服務網絡,通過發展社區服務業、及時發布勞務供需信息、千方百計牽線搭橋、幫助更新擇業觀念、組織勞動技能培訓等途徑,積極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大力開發社區居民生活、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後勤社會化服務崗位,廣泛吸納低保、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積極援助有困難的婦女就業,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每年創造各類就業崗位25萬個,其中開發社區環境、衛生、文化、治安、便民服務崗位6000個。增強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比例達到60%以上,培訓後再就業率達到60%以上。
五、設施配套和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一)社區服務業基礎設施配套標準
社區配套服務設施以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為基礎設置。新建改建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應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行政管理和市政公用等8類配套公建,具體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02年版)建築麵積和土地占用麵積控製指標的較高標準執行。市規劃部門應超前謀劃,開拓創新,根據建設和諧社區的要求和蘇州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的標準,因地製宜地探索建立符合蘇州實際的社區服務配套設施執行標準。
其中,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用房不少於每百戶20平方米,所有社區確保具備“五室三站兩欄一校一場所”等基本功能。五室:黨員組織和居委會辦公室、警務室、多功能活動室(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資料檔案室;三站:社區服務站(黨員服務站)、勞動保障民政工作服務站、衛生計生服務站;兩欄:宣傳欄、居務公開欄;一校:居民學校;一場所:休閑健身活動場所。有條件的,可建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敬老院、殘疾人康複托養所。對已建社區未配置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用房或配置不足的,相關政府部門要通過購買、租賃、置換、改造、新建、擴建等辦法逐步解決。
社區商業服務配套設施,本著“誰投資、誰所有、誰收益”的開發原則,按規劃用途建設、管理和使用。對於不按規劃用途開發建設和管理使用的,政府主管部門要責令其整改,恢複原規劃用途。
(二)社區信息網絡建設
建立社區居民服務呼叫信息服務中心和數字多媒體平台,逐步實現網站係統、數字電視係統、市民卡係統、熱線呼叫係統等為民服務係統聯網運行,積極推進信息亭等便民信息服務設施在社區(小區)的普及,實現社區服務信息資源的整合、交換和共享,使居民通過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關便利服務。
1.建立社區信息化體係。依托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庫建設項目,加快建立全市統一的社區信息化網絡體係、社區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體係、社區信息技術應用體係,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區信息化工作機製、運行服務機製。
2.建設適應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信息係統。完善社區基礎網絡建設,製定社區管理與服務信息化有關標準和技術規範,開發市、區兩級社區公共數據庫,開發部門社區管理與服務係統和數據庫,開發社區管理與服務集成門戶和社區內部管理係統,形成“一體化”、“一站式”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新格局。
3.提供全麵、完善的社區信息化服務。依托社區管理和服務信息化係統,建立健全以區、街道、社區的服務中心(站)為基礎,以蘇州市便民服務中心(12345)為龍頭的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服務網絡。通過整合網絡係統和資源,逐步實現市、區、街道網站、數字電視係統、熱線呼叫係統(12345)、公共信息亭等為民服務應用係統聯網運行,實現社區服務信息資源整合、交換和共享。通過各種終端設施,向社區居民提供失業救助、就業指南、居家養老、家政中介、醫療保險、健康保健、物業報修、繳付資費、法律援助等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