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誤區十為創新而創新(1)(1 / 2)

教育創新成了教育獵奇

學校是精神生命創造的載體。每一所學校應該創設一種能夠充分尊重、完全適合學生生命發展和創造的教育。因為,學校不僅僅承擔著完成傳遞文化知識和技能的任務,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使學生隻知道學習與繼承、不知道或者不會創造的水乎上。所以,教師所傳遞的知識應該不斷地更新,應該采用適應社會發展的知識傳遞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體現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通過對中小學教育的思考與研究,形成一套獨特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

在這方麵,我們教育工作者是做了不懈的努力的。在上海、北京,我們一些小學的教室沒有講台,大家認為,教桌是橫亙在老師和學生中間的有形“屏障”,沒有講台的教室,學桌圍成一圈,老師或坐、或蹲、或站,和同學們融為一體,共同學習,一起討論,同步探求,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學習氛圍。在別的省市,一些學校的考試“大翻臉”。考試時間,有一小時,有半小時,不拘一格;考試形式,有開卷。有閉卷,有筆試,有麵試;考試內容,有書本知識,有生活、社會知識,還有口語測試、操作能力考核;試卷難度,分A、B、C三級,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自主選擇。過去學生談“考”色變,進考場如進“法場”,現在呢,孩子們說:“考試的感覺像春天。”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我們的教師都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想方設法給孩子鋪就創造的台階。毋庸置疑,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手段的全麵創新,必將大力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必將使我們培養的人才能真正適應“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時代要求。

作為一種觀念和行為,教育創新應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自覺,這種自覺,自於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源自於對教育規律的得心把握。如果不是這樣,也要煞費苦心地趕“教育創新”的時髦,那就會走入誤區,弄出許多啼笑皆非的事來,得到一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

有一所幼兒園,隻有20多個小朋友,兩位老師也是沒被中心園選中的“落榜者”。不知是出於何種考慮,她們竟借助媒體,打出了“幼兒開英語課”的廣告,結果還就蒙住了一部分家長。

試想,一所村辦幼兒園,師資條件很差,能把漢語教好就很不錯了,卻去教幼兒英語,除了想製造轟動效應以外,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

在遼寧大連某中學,一位初一語文老師在教完新課文《生命,生命》後,在向六個班300名學生布置寫周記時,要求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為自己寫一篇悼詞:假設自己死了,然後再用一篇悼文的形式,追憶自己的一生。

這個作文題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可想來想去,總覺不對勁兒:一是十幾歲的小孩,有多少值得追憶的地方?二是十幾歲的孩子就為自己寫悼詞,孩子會怎麼想,家長如何看,那層不吉利、不愉快的“陰影”不就罩在了一個個家庭的頭上?因此,這個作文題無論怎麼看,不是創新,而是獵奇。

教育創新不應是追求教育形式、方法上的與眾不同,不能流於為產生轟動效應而標新立異,別出心裁,而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旨歸,注重在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努力創造問題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去主動、探究、合作地投入學習活動,努力實現內容和手段的高度統一,目標和形式的完全一致。

某省實驗小學在組織紅領巾電視台小主持人大賽時,讓人們深深感到教育創新外顯形態與內在功力的和諧交融。比賽,他們致力於學生參賽悄感的孕育,激勵孩子產生“當小主持人,我能行!”的衝動,讓他們體驗競爭;各組產生了競爭對手,則由孩子們自己分工,小組合作,為參賽者獻計獻策,“讓我來包裝你!”孩子們在體驗中合作;決賽前,班上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各顯神通,主持的、設計布景的、攝像的、聯絡的,各就各位,大家有一個共同認識:”我是幕後英雄!”從而體驗服務;比賽時,做觀眾的自覺為比賽歡呼、喝彩,給隊員以讚許、鞭策、鼓動,在“當一名文明觀眾!”的過程中,體驗賞識;而參賽的小選手則情緒飽滿地主持,各人都能滿足自己的憧憬和希冀,在“我們成功了!”的歡呼中,隊員們體驗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