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誤區十為創新而創新(2)(1 / 2)

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的種種失誤,充分印證了這一點。譬如,我們所追崇的“標準答案”在很多情況下排斥了學生、甚至教師的異想天開甚至是合理的想象。一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學數學參考書,涉及到“對應關係”的知識,列舉若幹事物讓學生劃出其間的對應關係,其中,“小鳥”的對應物,參考書所給的答案是“籠子”!為什麼不是藍天或森林?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標準答案”卻決定著學生的考試分數,決定著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

創新型教師不應該迷信“權威”、迷信教條、迷信“標準答案”,也不能迷信自己過去的條條框框,要敢於“懷疑一切”,具有批判、質疑的精神,甚至也要敢於否定前人、否定自我。當然,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同時還應該具有批判的意識與能力。應該對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能夠及時捕捉相關的信息,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學習不斷地形成自己的個人理論,不斷地提高自己處理複雜問題所具有的能力素質。21世紀的教師不能局限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的傳授方法,應該通過教育創新,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和藝術。

名為創新,實為故弄玄虛

有位老師上《螳螂》一課,一上來就讓學生猜謎語,“肚子大,腦袋小,手拿兩把大鐮刀,別看樣子長得笨,捕捉害蟲本領高”。老師還沒有把謎語說完,學生已在下麵異口同聲地說是“螳螂”。

這不得不讓人產生質疑:既然同學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為何還要讓學生去猜?是為了激發興趣,還是拓寬視野?我以為是在浪費時間。無獨有偶,有位老師教《風箏》一文,或許是為了吊學生的“胃口”,老師手上拿了一隻“哨口”,問學生這是什麼,學生沒見過,自然不知道。不知出於什麼考慮,老師不斷地請學生回答。我想,既然大家都不知道,老師就應該直接地告訴學生,何必要繞來繞去,這分明也是在無視課堂的寶貴時間。學生明明知道,卻要讓孩子去猜;學生明明不知道,卻一股勁地要孩子說,兩個例子,殊途同歸,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課後我與執教者交換意見,他們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新課改倡導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生活感知,讓學生通過合作去掌握知識,所以老師不能把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能說老師的想法不對,但他們理解新課改也確實理解偏了,一偏,不但不能收到預期效果,反而高耗低效,甚至無效。為此,我還是主張我們的教師要實在一點,實效一點,根據教學實際,采取相應教法。故弄玄虛,有時會弄巧成拙,甚至南轅北轍。

上課故弄玄虛,其實暴露了為師者的兩大缺陷:一是對自己的學生不了解,不知道孩子們什麼已經懂了,什麼還不懂,從而使教學陷入主觀性、盲目性,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二是教學缺少自然純樸的教風,嘩眾取寵、不切實際,有意無意地去製造“效應”,失去了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喪失了教育求真求實的本質要義。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學中的故弄玄虛,其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課程改革迅猛推進的今天。麵對傳統教育觀念和行為受到挑戰、新教育理念如雨後春筍般湧起的形勢,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應清醒自己的頭腦,要準確理解課改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以更紮實有效的工作作風,勝任新課改向我們提出的目標要求。首先是要真正“蹲下身子”,和學生真正成為共同的“學友”,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個老師,無論他有多厚的功底、多高的水平,如果對自己的學生知之不多,隻是根據自己的思考去實施教學,那很可能“無的放矢”、“對牛彈琴”。因此,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了解不同學段孩子的知識結構、生活閱曆、心理特點等,更要對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深入了解、逐個認識,從而確保讓自己的學生能真正獲益;其次是要真正轉變教學作風。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要讓學生“真”,教師自己要先得“真”,要力戒華而不實、浮而不沉的教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知道學生不懂的,就簡明扼要地告訴他們,需要學生思考的,則給以必要的點撥、引導,明明不需要學生合作的,則不搞那些花架子、走過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