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受益者——
在人們的傳統眼光中,經濟大蕭條會是一個國家全方位的經濟崩潰現象。國民會生活在絕望中。讓我們記憶猶新的國際性經濟危機很多。就眼前看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震驚了全世界,這使西方經濟學者們憂心,是否世界會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大蕭條。因為在上世紀30年代,一場幾乎把人類打倒的經濟大蕭條從美國蔓延到世界之後,地球上的經濟係統都瀕臨崩潰。但我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有一個行業卻一枝獨秀,並取得比大蕭條之前更發展和進步。這個行業就是傳媒娛樂業。
在一戰之後,美國經濟得到空前的“繁榮景象”。但就是度過的繁榮,使美國經濟危機的在繁榮中被種下。到1930年,美國政府高層們就發現了經濟的發展的“不正常現象”。在眾議員斯蒂格爾的領導下,對銀行在危機中的作用進行了調查,發現商業銀行用存款人的錢卷入股市的投機狂熱是重要禍根。當時炒股人隻要付少量保證金(10%)就能借到大量資本進行證券的炒買炒賣。而付少量保證金的炒股人不加控製地投機,對國民經濟的損害比表麵數字要大許多倍,他們的活動導致證券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損害了真誠投資者所擁有的財產。商業銀行放款過度不僅導致證券投機,而且使工業企業過於樂觀,從而盲目擴大生產。到市場風向逆轉時,商業銀行匆忙收回貸款,借款人被迫大規模出售證券,導致股市崩潰。銀行又由於賬戶上的準備金不足,迫使借款人進一步清償債務,這種金融緊縮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根據中國社科院美國經濟研究專家陳寶森的解釋,“即使今天回眸思量昔日美國這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大災難何以發生,仍然令人心顫。大危機是美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各種矛盾激化的產物,金融體係中的問題成了爆發危機的引信,紐約股市大崩盤是危機爆發的標誌。一切情況說明,免於政府幹預與監督的自動調節經濟的美好夢想是多麼不切實際的空談,政府對市場不幹預不行了!”根據這種說法,處於完全自由狀態下的經濟體製並不是完美的。在經濟大蕭條爆發之後,所有在自由市場中競爭企業都受到了“滅頂之災”。但唯一受到衝擊最小的,當屬媒體傳播行業及其延伸產業。
稍微了解經濟發展史的人可能都知道著名的“口紅效應”。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蔓延於社會方方麵麵之後,各國的各種行業幾乎都停滯不前。但美國市場上口紅的銷量卻出現加速增長的態勢。根據當時經濟問題專家的解釋,因為在大蕭條時期工人紛紛失業,空餘時間豐富,於是像口重這樣的精神產品很快進入到民眾視野中。“口紅效應”主要說明的是,在大蕭條期間,傳媒和娛樂業會逆勢增長,並得到充分的發展。在1929年的經濟危機中,“口紅效應”被第一次提出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那就是因為傳媒娛樂業產品受到“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雙重作用。所謂“替代效應”,就是當一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或下跌之後,消費者會用一種新商品來替代它,並影響原商品的銷售量。所謂的“收入效應”,就是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名義收入的購買力會發生變化。就是說,如果商品價格上漲了,那就會降低消費者對它的購買力,反之亦然。
在兩種效應的綜合作用下,在經濟危機期間,由於消費者的平均收入水平下降,對於正常商品來說,替代效應會使消費者選擇更便宜的商品,收入效應會使消費者降低商品的消費數量,進而導致消費數量大幅度下滑。而精神產品的本來就是成本低,價格高的產品。當民眾發現眾多商品被買不起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奢侈品和傳播娛樂產品大幅度降價。這對民眾的消費欲是一個很大的刺激。於是在大蕭條時期,美國唯一呈增長態勢的行業,就是傳媒娛樂業。不單單是他們的價格降了,而且是它能彌補中民對社會失望的空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