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危機中,民眾的思想是敏感的,而且容易動感情。在劇烈的經濟震蕩中,人們尋找精神寄托的渴望更加強烈。而理論和曆史也一再證實,在適合大變局和經濟困難時期,文化工作者會更有活力。而且通過與動蕩的社會現象“零距離對話”,使他們的文化作品富有真實情感。而社會現實也讓文化工作者加強寫實傾向。就媒體工作者來說,他們一方麵積極宣傳國家好政策,一方麵通過報道事實來鼓勵民眾堅定社會信心。因此,在經濟危機條件下,更能激發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的靈感和創造性,作品也更能和消費者的生活聯係起來,作品也更能為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歡。
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唯一讓世界感到不悲哀的景象就是:西方文化產業及傳媒新聞業得到巨大發展。就這種發展的本身來說,我們發現經濟規律並不是“縱橫天地之間”的。起碼高度文明的文化傳媒產業就在它的控製之外。在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以百老彙和好萊塢為代表的演藝、影視業雙星輝映,創造了美國娛樂業的巨大繁榮,更為重要的是,它們也成為普通美國人精神與夢想的救助站與孵化器。也正是在那個時代,美國湧現出了卓別林的小人物影片,詼諧有趣的“貓和老鼠”,“微笑天使”秀蘭-鄧波兒主演的電影等大量藝術經典作品。
此時,美國媒體實現了從原始向現代化的轉型。在經濟危機勢頭迅猛發展的1929年,美國第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當年5月16日星期四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酒店盛大舉行。在經濟大蕭條高峰期的1932年,迪斯尼推出首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並為迪斯尼公司獲得了一座奧斯卡動畫斷片獎的小金人。
而化妝品市場也表現不俗。在1929年至1933年之間,美國整體產業大量萎縮。但化妝品市場卻長勢喜人。在1990年至2001年間,美國經濟趨於衰退,而化妝品產生規模卻得到擴大。在911事件之後,美國經濟嚴重受挫,但美國的口紅銷量出現正增長。
“紅效應”不僅僅表現在美國和。在亞洲發達國家中也有其作用的表演場。眾所周知,日本經濟在經過戰後4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承受了長達10年的經濟蕭條期。在這段時間,日本經濟猶如進入了一個噩夢。整個經濟出現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情況。但就是在這一時期,日本的傳媒娛樂業成為了“黑暗裏的一道亮光”,形成了“口紅效應”,實現了逆勢增長。日本的成人娛樂業在全球範圍居於領先地位,尤其是動漫、遊戲這些新興文化產業行業,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目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製作和輸出國,全球播放的動畫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歐洲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據統計,全球電子遊戲的市場份額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軟件均被日本廠商所掌握。
而韓國也利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將自己的文化產業進行了充分的發揮。韓國以亞洲金融危機為契機,傾力加強文化產業投入,當年即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會”。此後,在世界文化產業尤其是我國的文化產業市場上,韓流陣陣。據統計,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好萊塢電影占據了韓國電影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到了2004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比重已達到了62%。2005年韓國文化產品的出口額高達7億美元。僅2004年一年,中國30多家電視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韓國電視劇。
現在,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人類“玩”往往能戰勝“錢”。通過取長補短的發展戰略,美國首先打造了自己的文化霸權國家的重要地位。以美國為榜樣,世界各國都開始意識到,在經濟極不景氣時,發展傳媒娛樂業會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戰略。“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後,美國文化產業在經濟大蕭條中逆勢而上,演藝、影視業成為蕭條時期的經濟增長亮點,出現了百老彙、好萊塢、迪斯尼、時代華納等一批文化產業“巨無霸”,最終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文化產業大國”——這就是一個鐵的印證。
在每次經濟大蕭條中,傳媒娛樂業總能找到生存的立足點。並為文化消費型社會勤懇地耕耘。它們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擴大經濟利益,但有一點我們可能明白,在經濟大蕭條期間,隻有傳媒娛樂業是最光彩的社會圖景。不得不不說,經濟蕭條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能讓傳媒娛樂業長足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經濟大蕭條時期隻有傳媒娛樂業是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