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庫爾茨的文章披露,從2002年8月到2003年3月19日半年多的時間裏,《華盛頓郵報》的本版文章數量是220多篇。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有140多篇文章是關於宣揚布什政府的戰爭政策的。《華盛頓郵報》幾乎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華盛頓郵報》的國防事務記者托馬斯-裏克斯在接受庫爾茨采訪時直言:“《華盛頓郵報》的大多數頭版文章根本不配上頭版。頭版充斥著政府的各種論調,所有質疑政府說法的文章要麼上不了,要麼被安排到不為人注意的版麵。”裏克斯說,當時報紙的編輯幾乎普遍認為,“美國都要打仗了,何必考慮那些與政府觀點不一致的東西?”該報國家安全事務記者達娜-普利斯特也質問:“為什麼《華盛頓郵報》不能更加犀利?為什麼《華盛頓郵報》沒有提出更多的質疑?為什麼《華盛頓郵報》沒有挖得更深?”
在一片質疑聲中,《華盛頓郵報》的新聞編輯主管萊昂納德-唐尼也表示了遺憾,並認為這是他工作上的失職。在受庫爾茨采訪時,他直言不諱地表示,《華盛頓郵報》對社會上占少數的“反戰”立場沒有足夠重視。而且《華盛頓郵報》過度關注政府的動向,使它忘記了對新聞自由原則的實踐。就這個角度說,《華盛頓郵報》應該自我反省,並重新樹立自己在民眾中的公正、權威形象。唐尼矢口道,“我們的新聞報道有些失衡。我們過多關注政府在做什麼,說什麼,而對於那些說‘打仗不是個好主意’和質疑政府為什麼要挑起這場戰爭的人們,我們關注得遠遠不夠。這裏麵確實有我本人的過失”。
《華盛頓郵報》的“悔過書”也成為各大報紙的“招牌新聞”。不但美國國內凡響強烈,而且海外國家,像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也表示了極高的關注熱情。就《華盛頓郵報》作出全麵而深刻的自醒的背景下,美國媒體都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美國媒體開始大量地對自己在戰前的“偏向性”報道進行解釋。它們渴望通過真誠的解釋來換得國內民眾的諒解。於是我們又看到,美國曆史上少有的媒體想輿論妥協的局麵出現了。作為這一態勢的伸展,美國政府機構也對媒體表示了“反感”。這就直接導致了美軍方對“林奇事件”的揭露。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在伊拉克國內順利推行,幾乎沒有任何的阻力。但在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軍隊大規模向巴格達挺進。在600輛車組成的車隊最後,就是林奇所在的第507機修連的18輛車。他們的任務是協助第三步兵師。但由於他們的車多是重型卡車,速度很慢,沿途還要不斷停下來修理拋錨汽車,所以沒過多久,507機修連就被先頭部隊落下了一大段距離。後來,507機修連被大部隊落下,並迷失在沙漠中。在連續行進60小時後,林奇所在的部隊受到伊拉克軍隊的襲擊。根據媒體的調查,被俘的美峻士兵中並沒有發現林奇。於是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開始大量報道,稱林奇是第一個在伊拉克戰場上犧牲的美國女兵。根據該報的報道,林奇的部隊受到伏擊時,她是最頑強抵抗的士兵,直到打完最後一顆子彈。一時間,林奇成為美國人心目中“大英雄”。
在這種渲染的氣氛中,美國陸軍於2003年7月10日公開了一份調查報告,稱所謂的英雄林奇在戰鬥中並未發一槍。而且在美海豹突擊隊和特別救援小組的一次聯合行動中,發現林奇在薩達姆醫院在治療,並將她救回。這個消息一出,讓整個美國輿論“燃燒”起來。民眾紛紛向《華盛頓郵報》等渲染“林奇事件”媒體發起抨擊。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郵報》不得不表示對自己報道失實而向民眾道歉。在該報一片談成的反省之後,輿論才開始平靜下來,《華盛頓郵報》才得以安全過度風浪。
不難發現,西方媒體在過度自由的環境裏依然迷失了方向。《華盛頓郵報》是否能像望儀一樣堅挺,其實這已經是一個大問號,我們拭目以待。
西方媒體對第三世界的不實報道遭到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