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華盛頓郵報被迫認錯 (1)(1 / 2)

在今天的世界,美國要麵對的是與各國“平起平坐”的局麵。但這個曾經的世界超強國家在優勢上依然表現得非常突出。尤其是在新興行業和高門檻行業中,美國表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媒體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事實上,從傳媒業誕生到今天,它一直是美國人的驕傲。在自由竟爭時代,美國媒體成為美國經濟的招牌,在壟斷寡頭時代,美國媒體不斷地為自己的政治“保駕護航”。在“美國霸權理想”中,美國媒體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美國政界高層所說的,“媒體宣傳是美國武力威力之外的另一個大棒武器”。從曆史看來,在美國未來形勢越是危急的情況下,美國媒體的力量和影響力就會越擴大,並最終成為國家所依賴一支重要鬥爭力量。

“911事件”之後,美國經曆了它曆史上最慘痛一次社會動蕩。在這種情況下。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美國主流媒體開始煽動國民熱情,以“愛國主義”為基點,讓民眾在政治上堅決支持美國政府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就伊拉克戰爭來說,這是美國政府“升格化”的反恐戰爭。說明白點,就是脫離於反恐層麵的戰爭。這完全是美國各利益集團互相作用的最終結果。為此,《華盛頓郵報》在國內國際兩方麵對政府的軍事政策進行“剖析”。在國內打勝輿論戰之後,美國終於打響伊拉克戰爭。在戰爭中,除了美國軍方之外,還有一個最緊張的群體,那就是美國新聞工作者。

在《華盛頓郵報》這裏,它大量刊載與政府一致的高調文章,並以政府的視角對民眾進行誤導。在伊拉克大規模空襲和薩達姆政權被徹底推翻之後,美國並沒有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沒有找到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必然聯係的線索。於是在國會和民眾的強烈質問中。《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開始意識到,自己違背事實的報道已經袒露於世。在重重壓力之下,以《華盛頓郵報》為代表的媒體機構隻能站出來表示悔過。

2004年8月中旬,《華盛頓郵報》在頭版發表了該報著名記者、傳媒評論員霍華德-庫爾茨發表的長達3000字的評論文章。該文章對《華盛頓郵報》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該報管理層篩選文章的詳細內幕。在原則上深刻地反思了《華盛頓郵報》在伊戰爆發之前為政府充當“排頭兵”,並誤導民眾的做法。就像一位《華盛頓郵報》的高管所說的,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的理由的確站不住腳,但報紙高層對那樣的文章並不感興趣。庫爾茨在文章中披露說,就在伊拉克戰爭打響的前幾天,《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沃特-匹克斯寫了一篇文章,質疑布什政府有關薩達姆政權隱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文章邏輯清晰,極具說服力,但發表時卻受到來自報社高層的阻力。後來在該報總編輯助理、因捅出“水門事件”而名聲大噪的鮑勃-伍德沃德的幫助下,這篇文章才勉強於3月18日在第十七版發表,標題是《質疑伊拉克與“基地”組織有關的說法,但布什固執己見》。

在伊拉克戰爭陰謀論被定性之後,匹克斯非常惋惜地對公眾表示:“如果不是伍德沃德,我那篇文章根本就見不了天日。”麵對匹克斯的懊悔之辭,伍德沃德也自責地表示,沒有讓匹克斯的文章發表在頭版,實在讓自己職業良心受到質疑。他在接受庫爾茨的采訪時說,“我真的很怪自己,當時要是再多使一把勁,直接跟總編輯唐尼交涉,那篇文章就可能被用到頭版。”伍德沃德坦承:“我們在履行職責,但我們做得很不夠。我們應該告訴讀者,我們已經掌握了伊戰的開戰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的證據。那些質疑開戰理由的文章應該多多出現在我們的頭版!”

匹克斯的文章沒有被發表在當時隻是一個縮影。因為在《華盛頓郵報》企圖進行公正的、更真實的報道的記者還有很多。當他們有理有據的“反戰文章”被拿到主管編輯手中時,他們往往是不屑一顧。因為報社當時需要的是有利於政府、有利於開戰的新聞報道。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優等,而且觀點精辟的文章一再受到“冷遇”。就算是命運好一點的,也隻能像匹克斯的文章一樣,被擱置在非常非常不顯眼的“偏僻版麵”。為此,一些有遠見的記者曾多次向主管編輯提議,要在輿論上保持報社的中立,他們應該報道一些更有參考價值的新聞事件的另一麵。但是,這種抗爭總是無功而返。用官吏們的話說就是“報紙高層當時對那樣的文章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