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研人員而言,通過非正式渠道交流的信息,在科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據哈爾伯特和阿克夫的研究資料,全部科學信息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通過非正式渠道傳遞的。普賴斯也認為,科學交流的非正式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他看來,“那些激勵著每位科學家並作為使其研究成為可能的信息中”,“80%左右是他在那些資料正式報道之前通過非正式渠道從其他研究人員那裏得到的,即通過代表會議、討論會、報告會或通過現在被稱為‘無形的集體’的其他一些場合和手段得到的。”
要能有效地利用非正式渠道獲取信息,首先必須具備有敏銳的信息意識,要能夠從一滴水看到大海,從一片葉去感知秋天。隨時留意捕捉、網羅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消化並分析這些信息,以引發新思想的產生。
直接交流的信息有時稍縱即逝,它的弱點較多,如:①接觸的人有限,往往隻有少數人能有機會參加直接交流,對於多數人來說,這種機會少;②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沒有經過權威人士或機構評價的信息,缺乏可靠程度;③不便於以後的加工整理、存儲和積累。
信息交流的另一種形式,是借助於文獻係統為基礎的“正式”交流過程。通過正式渠道進行的間接交流乃是文獻資料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如果沒有資料和文獻,沒有構成所謂的正式渠道的整個文獻傳播係統,也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文明交流,沒有現代科學和現代生活,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
(第二節)信息檢索原理
什麼是檢索?即是利用檢索工具,網絡,數據庫等,從眾多信息中查找並獲取所需的那些有用資訊的過程和方法。
一、信息來源
可以說,一切信息來源於自然界,來源於人類社會。人們的生產、科研、生活以及政治活動等等,是信息產生的源泉。“人”自身也是信息的來源。
信息來源按其形式,有口頭(語言)信息源、實物信息源、文獻信息源。
口頭(語言)信息,在情報學領域稱之為“零次信息”;實物信息,是以某種實際存在的物品所揭示出的信息,如樣機、樣品、標本、種子、材料等。口頭信息和實物信息目前還沒有加工存儲和提供檢索的工具,使用者隻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專門地、有目的地搜集、加工、分析、利用。以文獻為載體的信息,包括網絡上動態的、虛擬的信息,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通過對文獻上所記錄的信息的檢索與利用,可以幫助我們打開知識信息寶庫的大門。
二、文獻型信息源
(一)三次信息源
三次信息源是對某一專題的一次信息源和二次信息源的有關信息進行檢索、篩選、分析、加工,並結合編者的實地調查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後重新編製的成果,如綜述、專題報告、述評等。《南京地區鍶礦的分布、開發和利用》這一綜述,就是在調查了鍶礦礦源後,又參考了大量的有關鍶礦的文獻資料,結合了國內外有關鍶礦的開發利用方麵的成就和發展趨勢,提出的一份頗有見解的綜述性的研究報告。我們把類似這樣的綜述報告稱之為三次信息源。
(二)二次信息源
對一次信息源進行了加工、整理、提煉、濃縮、標引、編序後所形成的各種目錄、題錄、索引、文摘等,我們稱之為二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包括了大量的可供使用的信息檢索工具。
在信息交流過程中,二次信息源不僅能提供大量信息,而且具有報道和便捷檢索的功能。在“信息檢索”一類的課程中,二次信息源在利用方麵內容占有重要分量。
(三)一次信息源
我們把已出版的原始文獻、科研人員根據科研成果撰寫的文稿、第一手資料等看作是一次信息源。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所記錄的知識具體、詳盡,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先進性,是信息檢索的主要對象和最終目標。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政府出版物、產品樣本、科技報告、標準文獻、科技檔案等為一次信息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零次信息源
所謂零次信息源,即不借助實物媒體,通過直接交流所獲得的信息來源。包括口頭交談,參觀,參加現場交流,參加報告會,聽演講,借助於語言、手勢、語境、場麵景觀、暗示等取得的直接感受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