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無奈的整村行動(2 / 3)

可能是因為整村的好處講得多,而困難強調得不夠,所以群眾非常支持。民意調查顯示,90%以上的村民讚成整村,10%的村民表示無所謂,20%的村民同意少量出資。最後我決定還是上報黃竹村。報告批複後,整村工作立即上升為鄉鎮行動,我親任組長,成立了一個很大的工作組,立即開展工作。黃竹村積極性也很高,原來修祠堂的理事會被推薦為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縣裏還派出了兩個幫扶單位到黃竹,建設部門的規劃人員也被請到了黃竹實地調查規劃。我陪著規劃人員在村莊裏反複察看,幾乎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進入村莊內部,我才發現村莊中心老房子很多,但住人的隻有幾棟,有些房屋很久沒人料理,滲漏嚴重,走進去黴味很重;有些房屋經不起時間的折騰已經塌了一半,也就剩下些斷垣殘壁。各家各戶的廁所、豬欄、牛欄連成一排排,過去這些可能都在村莊的邊緣,後來外圍又新蓋了房,這才成了村莊的中心,就像村莊軀體上長起的膿包,不僅礙眼,而且也不環保,對村莊地下水源汙染很大。進村的道路隻有一條,從主道進入兩邊的巷道,到達村莊前庭得原路折返,而且主路不寬,有些地方不到五米,這對於大村莊顯然不合理。

通過幾天的工作,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整村規劃的基本思路:在村莊內部規劃一條環繞道路,保證車輛能夠雙向通行;扮靚村莊前庭,以祠堂為依托,以水塘作點綴,擴大村莊前場;提高村莊品位,拆除所有村莊“膿包”,對村中空心地帶的老房子按照有保留價值的予以保留、沒有保留價值的斷垣殘壁一律拆除的原則,規劃這一塊土地的使用;提高村內土地利用率,保持村莊曆史風韻。照著這個規劃思路,初步測算,所需資金至少不低於60萬元,加上改水改廁的資金,總計超過100萬元。剔除上級撥付的10萬元和改水改廁物資折金,加上幫扶單位支持的3萬元,缺口資金達到80萬元,村莊人均負擔700元左右。

方案一公布,村裏立即炸了鍋,先前圍著工作組、理事會轉的那幫人也溜之大吉。我便去村裏跟理事會商量,村莊總體規劃是村莊未來控製規劃,規劃必須有,一時沒有能力做的就暫時擱起來,把緊要的關鍵的先做,並在整村過程中形成一套製度,保證未來村莊建有所管,管有所效,逐步完善。我強調整村工作組年內務必做到幾條,一是把村內環繞道路修好,二是把村莊前庭建設好,三是把該拆的拆完。這三項工作的核心是拆舊,原以為村民為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而拆,總是可以商量出辦法來,哪知道竟然無比複雜。

拆舊要補償,既然是政府要我們建設新農村就得拿錢來。這是不少群眾掛在嘴邊的話。過去有負擔的時候,群眾沒感到不應該有負擔,隻是感到負擔重了,現在沒負擔還發補貼,群眾感到補得不夠多、不夠寬,真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偏激的村幹部說,農民受得壓迫受不得解放,一解放農民的思想就跑得沒邊了。給自己做事都這樣,何談為別人?這一時期農民思想意識中表現出來的傾向著實值得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做農民的工作經曆了幾個不同的階段,互助時代用的是愛國主義教育,用翻身農民的感情去感染人;人民公社時代用的是政治動員加經濟手段去強迫人;土地承包經營初期在意識形態上放了放,而基層大致沿用了過去的一些老辦法,後來發展到“動不動三分鍾”收拾人;現在是直補時代、以人為本的時代,用什麼辦法教育農民、管理農村呢?僅靠說服教育就行嗎?

我對群眾說,國家對於新農村建設的補助是獎勵性質的,如果拆舊需要補償那麼錢就更不夠了。修祠堂你們不也出錢嗎?現在經濟條件也好了不少,大家都伸出手來改善一下居住環境不好嗎?群眾說,修祠堂是沒辦法,多數人願意,少數人不出錢則是不孝,誰也不願意擔當罵名。我說,半塌的房子也不住人,拆了對你也沒影響;牛欄不關牛不關豬,廁所基本不用,為什麼拆除還要補償?有些人說,村子裏的宅基地分配不合理,先占為贏。富的建了新房子,窮的沒占新地,總想占著老地,折舊不補錢又不補地,不公平。把拆舊折金算到人均負擔上,不拆的又不同意,本來就人均七八百,加上拆舊就要1000了。反正怎麼說都說不到一塊。幹部心裏憋氣,不少人對我說,放以前就這些沒用的破東西早給扒了。我說,好事辦好,辦不好就慢慢辦,群眾總有覺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