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個村莊的風水(1 / 3)

族譜記載:村莊始祖李千載是西平郡王李晟的第13代玄孫,是穀村始祖李祖堯(即李唐)的第六代孫。李千載脫離穀村到此開基的時候,其實還有他的爺爺李汝明。李千載隻是爺爺的一個孫子,所以,李汝明記錄在穀村的總譜上,在村莊的譜上並沒有記載,而且,據老人們講,李千載的墳塋保留了近千年,卻沒人看到過他爺爺的墳塋,估計是葉落歸根了。這似乎好理解。但李千載為什麼離開穀村,跑到老遠的異地開基,這是一個千古之謎。村莊完全失憶,對於村莊的後人,怎麼說都是一種遺憾,甚至關係到村莊繁衍的信心。

1990年代後期,村裏重修族譜的時候,村裏派人前去穀村接譜,回來的人驚歎萬分,原來穀村是一個好大好大的村莊,人口超過萬人。村裏人在驚歎祖宗繁衍能力的時候,也不免對穀村心馳神往,那地方太養人了。這才加深了人們對於千古之謎的猜想,他們在心裏默想穀村是一個多好的地方呢?又有著怎樣的風水傳說呢?果真有的。唐僖宗時,黃巢起義,長安淪陷,風水大師楊筠鬆南下避亂,沿吉水河而上。行至洋稠坳時,見雞籠山神龍騰躍,便向當地人打探山名,百姓如實告之。楊筠鬆吟道:“籠破雞飛,逢穀即止。”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第14代孫,李祖堯早已沒有了皇家的榮耀,在他之上已經在廬陵繁衍了六代,李祖堯的避亂之所雖然安全,卻很閉塞,得知楊大師有此讖言,李祖堯篤信,決定另行選址。李祖堯帶著家人籠雞載酒,沿同江而行,至一開闊處,籠中雞突然飛出,李祖堯大喜道:“此處就是‘籠破雞飛,逢穀即止’之地。” 李祖堯決定在此建村,並取名穀村。此後穀村人丁興旺,成為當地望族。

我去過穀村,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村莊。以現時的眼光看,穀村並不漂亮。因為出奇的大,所以淩亂不堪,卻絲毫掩蓋不了穀村昨日的輝煌。穀村的祠堂很多,有總祠和分祠,每一個祠堂的前麵,都有一口一畝或者半畝的池塘。大戶人家也無一例外地在門前開鑿了池塘,盡管小,但似乎水的流動映襯著主人的尊貴和榮耀。與一般古村不同,穀村還有自己的家廟,很大,大得讓我有些不敢相信。家廟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麵是一個古戲園,戲台的圓頂上雕刻著一條巨龍。盡管年代久遠,但仔細辨認,還是可以看到龍身。戲台的前麵兩角,則雕刻著兩個生動的貔貅,至今保存完好,據說已經被文物販子盯上,所以家廟的大門改成了防盜門。戲園的後麵有一條回廊,走過回廊就是家廟。可惜的是,現在隻有外殼,過去供奉著的那方神聖已經見不著尊容。

穀村有著極好的傳統,一直保持著既耕且讀、不仕則耕的人文精神。書院不是一家而是多家。然而,現在痕跡皆無。因為“文革”,古老書院的樣式以及古老的書籍,全部被造反派作為“四舊”給破了。同時被破的,還有穀村祠堂和家廟裏的對聯,以及鑲嵌在門楣上的橫批。我想穀村這樣一個人文鼎盛、人才輩出的地方,不知有多少對於祖宗家族的頌揚和對於後世的警句名言,可惜現在都看不到了,也不知道村莊裏還有沒有人記得?如果失記,似乎不應我一個人的遺憾,可能還是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曆史的一種失落。

在穀村總祠,我同樣沒有看到什麼,除了從祠堂中央漏井伸出去兩棵茂盛的桂花樹,隻有上席正中掛著的村莊始祖李祖堯的畫像,很偉岸的一個人,有著皇家的氣派,不知這是否就是我們的祖先?抑或隻是一個符號?據說原來的祠堂遭日本人轟炸,新中國成立前夕重修過,但原來祠堂的風格還是被保留下來。對於1000多年前的祖先,我心裏深懷崇敬。然而,當有人告訴我去始祖墳塋的時候,我卻頗費思量,最終沒有去瞻仰。始祖墳塋還在,這似乎已經很幸運了。我之所以把遺憾留下,是不想以我微小之身在祖宗麵前顯擺於眾,假如有機會,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拜祭。

穀村有著極好的風水,村莊靠山麵水,高高的萬華山以其黛玉一般的顏容拱衛著村莊。上了年紀的人告訴我,過去,萬華山的水繞村而過,經過人工的開鑿,水流可以進入村莊的池塘,使村莊裏隨處可見的池塘流動而不腐,清澈而透亮。水是大地的母親,她慈愛地擁抱著村莊,而村莊就像兒子依偎在母親的臂彎,這是多麼動人的山形水勢。難怪,村莊人脈興盛、人才輩出,原來穀村是這樣一個形勢生動的地方,這樣一個藏風聚氣的地方,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可惜了,穀村的後輩子孫不知道珍惜,來自萬華山的水流被人為地另辟一條溪流,流入同江。穀村人增加了田地,卻失去了風水。因為沒有萬華山的水流,村莊裏的池塘不再流動,已經變成了黑黑的顏色。